• 82阅读
  • 0回复

牧民贴心人——记四川石渠县委书记泽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2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追踪报道(6)

  牧民贴心人
  ——记四川石渠县委书记泽波
  本报记者 罗茂城
  在石渠县,提起县委书记泽波,广大牧民无不跷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石渠县是四川省一个典型的高寒边远穷县,平均海拔高度4200米,面积2.5万平方公里,高寒缺氧,长冬无夏,雪灾频繁,不长树木只长草。全县6.3万多藏族同胞,世世代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有家产全在牛背上。这里生产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1996年春,一场特大雪灾覆盖了茫茫草地,牲畜缺草料,人们缺燃料(牛粪),只好靠党和政府空投救济。大雪使全县死亡牲畜28万头,冻死42人,冻伤千余人。
  每当最困难的时刻,泽波书记总是能及时出现在牧民面前。本来特大雪灾出现之前,上级预料到灾害的严重,曾动员外来干部和家属暂时撤离石渠。老家在条件较好的色达县的泽波,坚决不撤退。他说:“在这困难时刻,牧民群众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他把家属安顿好,自己冒着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日夜奔波在千里草原上,带领干部群众抗雪救灾,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灾后他又访问了179户建卡贫困户,为他们购回200多头牲畜,分给他们喂养,鼓励他们振奋精神,重建家园。
  “大灾之后要反思,反思之后要大干。”泽波说:“一场特大雪灾,把石渠传统的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击得粉碎。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基础设施太差。要彻底改变石渠的落后面貌,根本的出路是要搞人、草、畜三配套建设。”
  所谓人草畜三配套建设,就是要求人有住房,草有围栏,畜有圈棚。这是对传统的“一顶帐篷两口锅,赶着牛羊四处走”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牧民们能接受吗?
  泽波书记大会小会动员,又带领工作组深入草原帐篷,对牧民们苦口婆心地做说服动员工作。同时,他又多方奔走,筹措资金,从外地买回木料、玻璃等建材,逐家逐户地落实。
  功夫不负苦心人。搞了两年多“三配套”建设,现在全县有80%的牧民告别了帐篷,住进了宽敞舒适的藏式房屋。牛羊也有了御寒保暖的圈舍,克服了过去年年都要发生的“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许多牧民称赞说,这是党和政府为牧民兴办的最大的“德政工程”。
  泽波书记今年42岁,身材壮实,大专文化,能说一口流利的藏式普通话。多年来他没有节假日,经常下乡,几乎跑遍了全县23个乡镇的163个村,与广大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牧民们有什么难事、急事,总是要找泽波商量,而泽波对牧民的来访,也从不拒绝,总是热情接待,急他们所急,为他们排忧解难。去年四川省委组织一批干部出国考察,这是开阔眼界多好的机会啊。当时泽波的一切手续都办好了,正准备出发。但他看到当时人草畜三配套建设正处在关键时刻,多少干部和牧民群众需要他啊!于是他当机立断,主动放弃了这次出国机会,而是一头扎入草原,同牧民群众一起盖房子,修畜棚。由于多年的劳碌奔波,使泽波得了胃病、痛风病。有时为了及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他坚持拄着拐棍下乡。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石渠县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全县牲畜从灾后的58万头恢复到70万头,比计划提前一年达到灾前水平。长期以来牧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不少牧区建起了小水电,结束了祖祖辈辈用酥油灯照明的历史,部分牧民还看上了电视。县城新建面积已占规划总面积的2/3,改变了夕日“有县无城”的状况。
  广大干部、牧民谈到这些变化,都要把它同泽波书记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