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致富不忘桑梓 真情回报社会——河津农民杨刘成捐资助学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22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朴素人生

  致富不忘桑梓
  真情回报社会
  ——河津农民杨刘成捐资助学记
  本报记者 崔佳
  对于山西河津市小梁乡西梁村的村民们来说,今年的“六一”不同寻常。在这一天,西梁村的新学校——西梁希望学校落成了。一大早,全村的男女老少就来到新校园,要在庆典开始之前先把这所投资250万元的现代化学校参观一遍。彩旗、鼓乐烘托出喜庆的气氛,欢声笑语回荡在夏日的晴空。人们庆祝这一盛事时,交口称赞学校的捐资者杨刘成。
  40岁的杨刘成是西梁村土生土长的农民。1979年他加入了村里的建筑队,由于干活肯吃苦,又爱钻研,很快成为技术员。1982年他以4000元起家搞起了自己的建筑工程队。十几年来,杨刘成率领着这支队伍四处“征战”,以其良好的建筑工程质量和可靠的信誉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打出了名气,找上门来的工程一个接一个。
  杨刘成富了,但他没有像有些“大款”那样追求物质享受,而总是琢磨着为乡亲们做点好事。1996年夏,杨刘成从工地回到家中,女儿告诉他,村里的小学校教室掉瓦、漏水,学生又放假了。杨刘成知道,村里唯一的这所小学,校舍还是50年代修建的,现已成了危房。看到孩子们不能正常上课,想到西梁村这么多年因教育落后而贫穷,杨刘成心里很不是滋味,便萌生了为村里建学校的想法。他与妻子张仙叶商量,妻子说:“好啊,这可是千秋万代的功德事呀!”两人想到一起了。杨刘成估算了一下,要建高标准现代化的学校,至少得花200万元。家里根本没有这么多积蓄,怎么办?夫妻俩一咬牙:贷款也要干,以后挣了钱再还上。
  消息传出,全村轰动。然而赞扬声之外各种猜测、谣言甚至责难也随之而来。亲戚朋友怪他“有钱往外扔”,有的人说他是想捞名声、当干部,还有的人造谣说他挣了几千万,在外地买房置地养女人……也有人担心他做这种事费力不讨好。面对这些议论和顾虑杨刘成说:“盖学校就是让娃娃念书,不需要落什么好。”很快,新学校的主体工程就开工了。
  随着工程的进展,杨刘成的想法越来越多:加块运动场、加修校门围墙、加设备桌椅……东加西加,200万元的预算就超过了。今天,这座高4层,总建筑面积3850平方米的现代化学校在西梁村建起来了,集综合教学楼、幼儿园、学生宿舍及食堂为一体,可容纳学生600人。
  250万元对杨刘成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他并没有上千万元的财产,他挣钱挣得辛苦,花钱花得仔细;他衣着简朴,喜欢粗茶淡饭,全无不良嗜好;他没有私家车,住房也远不够“气派”;他的妻子和父母仍在农村,生活简朴,不辍劳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坚定地做出了如此惊人的义举,为西梁村的百年大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杨刘成说:“我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我之所以能致富,靠的是党的富民政策,靠的是跟我一起走南闯北的父老乡亲们,因此我理应为党分忧,为社会作点贡献,为家乡父老办点实事。”
  杨刘成捐资助学的义举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共河津市委、河津市人民政府专门召开表彰会,号召全市人民向杨刘成学习。山西省教委授予他“捐资助学尊师重教”荣誉证书,山西省希望工程实施领导小组授予他“希望工程热情支持者”称号。去年,杨刘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表示,今后要更进一步办好企业,多创造财富,同时要继续热心公益事业,造福乡里,回报社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