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福地”之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25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

  “福地”之情
  本报记者 陈杰
  38岁的刘菊华夫妻双双从天津无线电元件四厂下岗,10岁的儿子又突患癫痫,丈夫每天走街串巷收购酒瓶子,刘菊华怀揣四处借来的钱,带儿子跑医院求医,家境太艰难了。当她走进由天津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创办的“福地”再就业基地,每月拿到700元左右的工资时,她流了泪:“‘福地’给我们全家带来了福音。”今年6月初,“福地”再就业基地在试运行8个月后正式挂牌。
  “福地”依托在天津中环电子机电元件公司,在1000多平方米明亮而规范的厂房内,150名工人在三条生产流水线上埋头组装计算机键盘,大多数是40岁左右的下岗女工,来自电子行业和其他工业系统。“基地以社会安置为己任,以经济效益保证安置效益,企业自筹120万元,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再给以扶持,滚动发展;基地的生产任务充足,年内可安置下岗职工260人,我们还向政府承诺提供50个岗位,可随时安置下岗的特困职工。”中环电子机电元件公司的党委书记张洋介绍说。
  “福地”基地接纳的下岗女工不受年龄、学历的限制。她们年龄较大,技能单一,可说是再就业工作中比较难安置的一部分职工。天津红旗农场淀粉厂的魏大姐,今年45岁,下岗一年多,卖过蔬菜,倒过服装,由于经验不足,干得不顺手。在苦恼之中,得知“福地”开办,她带着强烈的就业渴望赶来应聘。上岗之后,她感到这里的管理人员待下岗职工如姐妹,人际关系很融洽,她十分珍惜这份工作,任劳任怨,每天组装150至160个键盘,月收入达六七百元。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花绍增介绍说,目前天津因生产经营性原因下岗尚未得到安置的职工有8万多人,其中一部分具有劳动能力的职工,苦于没有渠道,一时找不到岗位。全市上下都在千方百计地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条件。在一到两月内,天津将推出10个像“福地”这样安置规模在百人以上的再就业基地。基地不同于介绍职业、培训技能的再就业服务中心,是根据市场需求选项,直接为下岗职工提供岗位的,一定要使之成为下岗职工的造福之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