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译名的误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26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译名的误区
  章云
  在翻译工作中,人名、地名和专有名词的翻译是一件十分严肃而认真的事,既不能意想当然,也不能漫不经心,更不能随心所欲。
  这次世界杯在法国举行时,有关法国的地名和人名经常见诸电视和报端。遗憾的是,许多人名和地名的翻译是极其不准确的。主要的原因是不懂法文的译者想当然地用英文的发音去翻译法文的名字,结果是许多译名与原音相去甚远。如这次被提到最多的法兰西“圣德尼体育场”,就被错误地译成了“圣但尼斯体育场”。这是法国的地名,怎么能用英文发音呢?就算将“圣德尼”译成“圣但尼”只有一音之差。但将“圣德尼”译成“圣但尼斯”就相去太远了。原因是在英文里,字末的S是发音的。但在法文里,字末的S是不发音的。因此,在译错了的“圣但尼”之后又加了一个“斯”字,就令懂法文的人啼笑皆非了。另外,法国队里那位长头发中场的名字被译得就更为离谱了。他的法文名字是Petit,后面那个t是不发音的。如果发音,就是阴性,就成了女人的名字了。因此,正确的应该译成“珀蒂”。但那些只懂英文的译者们硬是让后面那个t也发出了声音。于是,“珀蒂”成了“珀蒂特”,长头发的中场真的成了女人了。
  在译名时,不知就里而漫不经心的做法也时有发生。比如最近名噪一时的影片《泰坦尼克号》的中文译名就很值得推敲。原英文片名“Titanic”是一个形容词,是“泰坦的”意思。泰坦是希腊神话里的巨人或大力神,在欧洲的文字里往往被演化成“巨大的”意思。按译名习惯,在翻译外国专有名词时,凡遇到形容词的时候,就应该译成该词的名词形态,使读者对它的意思一目了然。如果只按形容词本身音译,就有可能使读者迷惑。如著名的《马赛曲》的法文原文是形容词“Marsaillaise”,是“马赛的”的意思。如按音译成“马赛耶兹”,会让人不知所云;如按意译成“马赛的曲”,听起来又觉累赘。而现在的《马赛曲》三字既言简意赅,又听之能懂,所以能传之永久。又如肖邦的钢琴曲名《波兰舞曲》,它的原文是法文“Polonaise”,也是个形容词。如按音译成“波罗乃兹”,就只有音乐中人才能听懂;如按意译成“波兰的舞曲”,又太过俗气。而译成《波兰舞曲》后既简明扼要,又雅俗共赏。因此,依此类推,英文片名“Titanic”就应该译成《泰坦号》、《巨人号》或《大力神号》,而不应该译成如今的《泰坦尼克号》。
  在译名中,随心所欲地按照个人的好恶翻译人名和地名是最不可取的。在历史上,这种情况也曾出现过。比如在我国一些旧章回小说里,有些外国或少数民族的人名就曾被译成十分贬义的意思,如“阿沙不花”,“老姜不辣”等等。即使到了现代,我们也有过忽视外国译名的地方,比如非洲一个国家就曾经被译成过“莫三鼻给”,后来才改为“莫桑比克”的。因此,译名时,除了音似之外,还要尊重人名或地名的历史地位和形状特征,切忌乘机实行贬低和侮辱。如果不尊重历史地位而随心所欲地翻译历史名人,那么“拿破仑”就有可能被译成“纳波雷翁”,完全不像一个叱咤风云、所向披靡的一代帝王;“戴高乐”也可能被译成“德戈勒”,完全没有“戴高乐”三字那样传神地刻画出他那高个子的形象。同样,如果不尊重某国某地的形状特征,而以个人好恶去翻译地名,那么“德意志”就完全有可能被译成“得意去”,而“美利坚”就有可能被译成“阿妹来啃”了。
  由于两国文字十分相近,译名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日本“天皇”两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中文译名,完全是因为中日两国书写同文的原因,原封不动地从日文里搬将过来的。日本人叫自己的皇帝为“天皇”似乎无可非议,正如过去中国人称皇帝为“天子”一样,外人也难以强求。但作为外国人,不加任何前置词而直呼“天皇”或“天子”,就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问题。因此,解放后的中国媒体在提及“天皇”时,都在前面加上“日本”两字,这是得体的。其实,在西方文字中,“天皇”两字是表述不出来的,在英、法、俄文中也只是“日皇”的意思。因此,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也有将“日本天皇”改译成“日皇”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