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与希望同行——希望工程第一位受助者张胜利自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2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与希望同行
  ——希望工程第一位受助者张胜利自述
  本报记者 唐维红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是大山深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全村8户人家,30多口人。那里气候恶劣,一年80天无霜期,只能种莜麦和土豆。一年打下的粮食只够吃半年的,余下的半年只好靠打柴、刨药材卖些零钱度日,人均收入不到百元。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爹对我说:“爹供不起你上学了,反正上不上学也是种地。”不久,父亲病故,聋哑的娘改嫁,大弟弟被人领养,家中只剩下小弟弟、小妹妹和近80岁的老奶奶。为了生活,我只好离开学校,上山放羊去了。
  1989年4月的一天,村里来了一些人,到各家了解情况,说是要搞希望工程,让家里穷得上不起学的孩子能念书。原来,他们是共青团中央领导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在他们的努力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失学少年基金”,要长期实施希望工程,让千千万万个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他们这次来就是要把希望工程的第一块基石铺在我们桃木疙瘩村。我们全村人一听高兴极了。这年10月,全国开始实施希望工程。作为第一批受助学生,我和我的11名小伙伴一起重新走进了课堂。那年,我13岁。
  这以后,我不再为学费发愁,许多素不相识的人还给我寄钱寄物,鼓励我努力学习,长大建设好家乡。一位解放军叔叔来信说:“胜利,你一定要坚持学习,坚持就是胜利!”
  后来我才了解到,希望工程推出后赢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热情关注,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赞许和支持。邓小平爷爷曾亲自为希望工程题名,还先后两次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为希望工程捐款,体现了一代伟人对我们青少年的关怀和期望。我意识到我的成长凝聚着许多人的爱心,寄托着许多人的希望,我只有发奋图强,努力学习,才能对得起希望工程和所有关心我的好心人。
  3年后,我小学毕业,升入离家40公里远的上庄中学读书。这一年,我又得到了“希望工程特别奖学金”的资助。尽管我十分努力,但因学习基础实在太差,我没能考上高中。当时,我真的很沮丧,一方面为我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那些帮助过我的好心人。但没有升入高中,并不意味着就无所作为。
  在受到希望工程资助之前,我们村最高学历就是小学三年级。我读到初中毕业,也算是村里的“高学历”了。看到村里因为没老师,孩子没学可上,到处疯跑,我心里很着急。我要用自己的知识为改变家乡的教育状况出份力,我要对得起希望工程,对得起那些好心人!于是,我当上了桃木疙瘩村的一名代课老师。
  为了教好学生,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中。因为没有参考书,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常常要翻山越岭向别的学校的老师请教。为了给家境困难的学生买教材,我变卖了家中唯一的柜子,甚至连房上的瓦都卖了。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知道我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1995年,中国青基会在浙江建立了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基地,每年有上千名贫困山区的小学教师在这里接受培训,我又荣幸地成为第一批学员。在上海举行的开学典礼上,我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破格录取,学校免去了我的全部费用,每月还为我提供200元的生活费。
  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我开阔了眼界,也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观念。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令我终生难忘的事情——1996年6月,我作为希望工程受助生的代表,赴美国参加了第二十六届奥运会圣火的传递。从小山村到大上海、到大洋彼岸,是希望工程、是邓小平爷爷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使我的人生充满了惊喜和希望。
  1996年6月12日,美国布法罗市,当地时间清晨6时。当我高举奥运圣火,在开道车的护送下,向着澎湃壮观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顶端前进时,大道两旁的美国市民挥动彩旗、气球,向我们欢呼。我当时非常兴奋、非常自豪。我觉得仿佛全世界都在为我们中国喝彩!
  在过去的9年里,全国共有185万名同我一样的失学儿童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重返校园,有5300多所希望小学在贫困地区拔地而起。为了下个世纪的中国不再有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为了协助政府在本世纪末解决贫困地区人口温饱问题和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正进入冲刺阶段——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希望工程要累计救助失学儿童250万到300万名,援建希望小学6000所,到本世纪末基本完成救助贫困失学儿童的使命。
  希望工程不仅改变了我们失学孩子的命运,让我们与同龄的孩子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而且开辟了一条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发展教育的路子,极大地促进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有人说,在百万受助学生中将产生一批能够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建设者,一批能够为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才。他们是中国社会发展、经济腾飞的希望!我相信,我们不会让大家失望!
  两年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现在,我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桃木疙瘩村,回到了我钟爱的讲台。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深知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我愿为此奋斗一生,我愿与希望同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