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迟到的《李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24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迟到的《李白》
  苏华
  长篇历史小说《李白》,是由岳麓书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中的一种。
  对于喜爱李白的读者来说,王瑶先生写于1954年的《李白》,时至今日仍是一本难得的有关李白生平的学术传略;王运熙和李宝均先生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李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第一版),不少人自然也是读过的。学者中左舜生先生的《略谈李白》,也是很好的。但这些读本和类似左舜生先生的无数研究考证李白的文章,并不为寻常百姓所熟知。虽然这些普及性的读本,也不乏精到之处,不乏一个超稳定的读者群,可是比起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的《李太白醉写吓蛮书》,以及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里选辑的《今古奇观》中的话本小说《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这种评介类的读物,对市井人心的影响并不大。现在,由曾月郁、周实两位作者将李白这样一个千古人物,从生到死地在文学作品中创作出来,从形式上说,是填补了一个空白——如果我的这个识见是错的,那么,至少也可以说,长篇历史小说《李白》是一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从写得好不好上说,是个大的考验。这不光是创作功底厚不厚的事,还有史识和考证,及有关唐代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沿革、典章、风俗上的离不离谱。所以我说,尽管这样的《李白》迟到了,但毕竟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出现了。
  《李白》是一部能让读者与李白同生明月腑肠的难得之作。要把一个真实的李白,通过小说的虚构想象和对历史不可杜撰的描写,甚而更重要的是对史实的研判,给读者一个入情入理的证实,首先少不了的是要走进创作者自己的心中。也许正是作者有感于这种创作过程中的发现和激动,才充满喜悦并负责任地向读者宣告:“一个真实的李白正朝你我走来!”难道我们以前所知道的李白是个不真实的李白?这没错。没看长篇小说《李白》之前,我们所知道的李白,至少是个不完整或缺少历史真实感的李白。一旦看完《李白》,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对李白知道的实在太少太少。扩而大之,我们还会觉得整个唐朝之所以诗人辈出,不但是特定的社会背景使然,而且深受广泛的政治文化基础的左右。我对《李白》这部历史小说的器重,与一般读者并无大的不同。因为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终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反过来说,人们喜爱的艺术作品,也同样会珍视历史和现实的尊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