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需要这样的比较和回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28
第12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需要这样的比较和回答
  袁良骏
  鲁迅与苏俄文艺思想的关系,是鲁迅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到底如何看待鲁迅所受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以及托洛茨基等人的影响?如何看待鲁迅对他们的译介和接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在苏联解体之后,学术界不少人试图作出回答,但总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而且存在着明显的意见分歧。针对这种学术困境,云南的青年学者张直心同志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潜心研究,写成了《比较视野中的鲁迅文艺思想》一书,作出了有说服力的回答。作者的“比较视野”,自然不限于鲁迅和苏俄的上列诸家,也涵盖了鲁迅和尼采、和西方现代派等,但关于鲁迅和苏俄上列诸家的比较论述,显然最为新颖和充分。
  张著用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从“鲁迅接受苏俄文艺思想的先结构”、“鲁迅与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思想”、“鲁迅与托洛茨基‘拉普派’文艺思想”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既阐释了鲁迅接受上述文艺思想的主观特征(必然性及独特性),也论证了这种接受的客观需求(即历史条件)。它指出:“苏俄文艺思想是一种特别重视文学与社会的联系的思想类型”,客观对象的这一“自身价值”,正好符合二三十年代鲁迅这位接受者的“需求取向”。这种“取向”,除了适应中国政治革命的需要这种“左翼文学”的“共同需求”外,也适应了鲁迅本人的“个人需求”。鲁迅在接受苏俄文艺思想之前,其文艺思想已基本定型,其核心则是“聪明的唯心主义”。这个“偏恃意力”、“偏重主观”的“先结构”,与上述苏俄文艺思想碰撞后,形成了“鲁迅化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先结构”虽然在形式上遭到了“轰毁”,但它内在的“各种因素则与接受对象形成一个在否定中蕴含着更深层次的肯定,在对立中达到互补统一的有机发展过程”。苏俄上述“马克思主义文论三巨头”,帮助鲁迅将唯物主义世界观纳入了他的“文学思想”。
  由于托洛茨基后来的独特遭遇,鲁迅与他的文艺思想的关系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一种观点认为,鲁迅虽然在二十年代中期受过托洛茨基的一定影响,但到二十年代末,这种影响便彻底清除了。张著认为,这种观点之所以错误,在于它主观认定托氏对鲁迅的影响只有消极的一面,而实际上远非如此。与和他同时的极左派“拉普派”相比,托氏“对无产阶级文学的思考更多地偏重于它的严格的文学意义”。托氏虽然认为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不可能产生无产阶级文学(即所谓“取消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文学特性的理解都一古脑儿错了。“在那个苏联人一般只局限于谈论文学社会学的年代,他却从创作心理的角度触探了感情情绪、创作的下意识过程、艺术天性等与主体观念相关的命题。”他将作家的世界观划分为三个层次:理念层次、感情层次、艺术表现层次。从而认为仅在理念层次表现革命并非革命文学,而必须深入到艺术表现层次。张著认为,托氏的上述分析皆相当精湛。鲁迅与他相当一致,表现了一种会心的、“深刻的联系”。鲁迅反对“突变式”无产阶级文学与文学家,正是“参照”了托氏的意见,受到了托氏关于感情情绪、创作的下意识过程等论述的启示;正是充分注意了托氏对无产阶级文学发生、发展的种种艰难性的估计。鲁迅移花接木,将托氏局部文学理论的鲜活内容,嫁接到了无产阶级文学的革命口号上,竭力使这一口号扎根于审美层次。这样一种深入细致的剖析,将那种简单化的、教条主义的、不顾客观事实也不认真钻研问题的“彻底清除”说“彻底”粉碎了。
  张著对鲁迅与尼采关系的论述也大有新意,只是鲁迅与西方现代派关系的论述稍嫌一般,有待作者进一步的探讨与努力。
  (张直心:《比较视野中的鲁迅文艺思想》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