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伊楼村的一颗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02
第12版(党的生活)
专栏:

  伊楼村的一颗星
  张延旭
  走近山东滕州市官桥镇伊楼村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倪士尧,一眼便可看出,他尽管身着西装,可仍旧保持着那种军人特有的坐姿,只是沉稳的语气中透出几分干练,提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事,他愣了半晌说道:“我是军人出身,能为乡亲们做点事,就心满意足了,谈不上什么成绩,说句令自己欣慰的话就是没有给党旗、军旗抹黑。”
  6年的军旅生活,使倪士尧练就一身过硬的军事技术本领和坚韧的意志。1981年冬季,倪士尧退伍后被安排在一家供电站工作。条件固然优越,可是乡亲们仍在贫困中挣扎。他坐不住了,毅然辞掉了供电站优越的工作,决心率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并规划出伊楼村的宏伟蓝图:第一步自己率先富起来,第二步带领群众致富,第三步要让伊楼村变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富村”。
  经过多番考察论证,倪士尧认为,伊楼村紧挨矿区,建一个翻砂小厂肯定行。几年的戎马生涯,倪士尧只剩下200元退伍费。没钱咋办厂?倪士尧费了番脑筋。他先后变卖了家中的猪羊、粮食,院内院外的树木没成材便被伐倒,趁妻子不在家,将娘家陪嫁的家具偷偷地卖了,害得妻子为此大哭一场。然后,倪士尧求亲告友,东借西凑,筹到了3万元资金,盖起18间简易厂房,购买了部分设备。他整天吃住在工地,频频外出跑厂子里的事,饥一顿饱一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风吹日晒,等第一批产品问世时,他却病倒在车间,幸亏抢救及时,才脱离了生命危险。这个厂当年实现产值12万元,获利2万多元,基本收回建厂投资。
  倪士尧的机械厂效益好,一些亲戚朋友设法送人到厂里上班,但倪士尧没有优先安排。他首先确立了10余户优抚对象:退伍军人、烈军属、困难户、下岗军嫂。退伍军人时培锋父母年迈,住着两间脱了皮的破草房。工厂首先吸收时培锋到厂里上班,然后带上2000元现金,拉着水泥、门窗,帮时培锋盖起四间新平房,使其很快找到对象结了婚;又帮助时培锋家里建起小型养鸡场,每年收入3万余元,成为村里有名的富裕户。
  在倪士尧的扶持和带动下,伊楼村先后建成机械厂、水泥厂、预制厂、化工厂、恒温库等近10家村办、联办、个体企业,各种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出现了家家有项目、户户搞副业、人人忙致富的景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