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一个新型的蔬菜供应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9-12
第2版()
专栏:

一个新型的蔬菜供应站
歌天
早晨,太阳刚露出曙光,京郊青龙桥菜站市场上就呈现着一片热闹景象。菜站的工作人员,紧张地把写着“某某机关”、“某某学校”、“某某部队”和多少斤两的标签,贴在场上一堆堆的菜垛和一筐筐蔬菜的箩筐上,一辆辆的大车和汽车,陆续地赶来场上把蔬菜运走。在这里却很少看见送菜的农民,究竟这些蔬菜是从那里来的呢?原来是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和菜站订立了购销合同后,他们就根据合同的规定和市场的需要,在前一天的傍晚把蔬菜用大车运到菜站来。
青龙桥是距北京四十里左右的一个小镇,这里周围十几个乡都盛产蔬菜,附近有很多机关和学校,他们每天需要几千斤以至几万斤的蔬菜。可是,以前一年四季,无论风里雨里,这一带的菜农都是一车一车地把蔬菜运进阜成门或广安门的市场出卖,而这里附近的机关、学校的采购人员,也不辞劳苦地每天进城买菜。这种“蔬菜旅行”的现象,不仅白白地耗费了人力、物力,而且减少了菜农的收入,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但他们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并不是没感觉到的,只是还没想出个好办法来。因此,过去在这里常常听到有人唉声叹气地说:“算了罢!哑吧吃黄连,苦在心里!”
以前,青龙桥镇上并不是没有菜市的,只是这个小菜市却被几家投机菜商把持着,他们肆意对菜农杀价收买,对消费者抬价出售。当时,他们一看见有几个机关学校的采购员来到市场,马上就抬高菜价,而这些采购员,有时为了急需,明知吃亏也得买下来。就这样,附近的大多数菜农和消费者,宁肯跑几十里到城里来,也不愿在当地进行买卖。
今年四月间,海淀区供销合作社和青龙桥一带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订立了蔬菜产销结合合同,可是合同签订之后,问题也跟着来了,这么多蔬菜弄到哪儿卖呢?如果像以前那样运到城里去,还不是徒劳往返、浪费人力吗?最后,他们终于想出了“就地取材、就地供应”的办法,成立了青龙桥供销合作社菜站。并通过合同关系,逐渐地把附近的菜农和消费单位吸引到这个市场上来。现在,他们已和七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三十多个互助组、一百多个机关、学校、部队建立了合同的供销关系,蔬菜的供应量已由每天一两千斤增到两万七八千斤,可以供应数万人一天的食用。
青龙桥菜站的成立,给附近的农民和机关、学校、部队以及其他的消费者带来了很大好处。门头村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推销员说:“以前进城卖菜,头一天装车去,第二天下午才能回来,来回就得两天,还累得个人困马乏;现在可省事了,吃顿饭的工夫,就能送一趟。”因此,有些还没有和菜站订立合同的互助组和个体菜农,现在也都纷纷要求签订合同。在机关、学校、部队方面,更感到莫大的方便,只要在用菜的前一天把用菜计划提交菜站,菜站就可以根据计划向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或个体菜农组织货源,这样,就用不到自己东奔西跑,或耽心买不到菜。如附近住的部队,过去因买不到菜,有时还得跑到通县去,使得三个采购员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签订合同后,不但用不着耽心买不到菜,而且三个人的工作一个人就可干完了。
通过供销合同,不仅使菜站能够掌握蔬菜购销计划,平衡计划,指导菜农多送或少送,以避免积压和脱销;同时,当某种菜不能满足用菜单位需要的时候,菜站还可根据自己的可能条件,到较远的地方去采购。如前些时各单位订用扁豆的很多,附近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和个体菜农又没有这么多的扁豆供应,菜站便马上派人到东冉村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回大批扁豆,满足了用菜单位的需要。
青龙桥菜站是在与投机奸商争夺市场的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菜站刚成立时,菜的品种和数量都少,投机奸商就乘机捣乱,说怪话,“就这几样菜,一买就光,还叫合作社哩!”每当某种蔬菜缺少的时候,他们又以高价收购、低价卖出的手段,制造菜农和消费者对供销合作社的不满。但这些阴谋诡计,终于被人们一一识破和拆穿。如有一位老大娘,贪图沾点小便宜,把四十斤韭菜卖给私商,结果被压了四斤秤,算账时还抹了零,气的她狠狠地责骂奸商们:“从今起,说啥也不上你们奸商的当了。”现在,奸商们的花言巧语再骗不过人们了,如华北行政委员会的一位采购员同志说:“过去尽吃奸商们的亏,现在有了合作社,一定到那里去买,没有的菜换换样也好。”(附图片)
天桥菜站每天供应着首都人民三十万斤左右的蔬菜。这是菜站正把大批蔬菜卖给市内机关、团体、部队和工矿企业管理伙食单位和广大市民。
北京日报稿 冯子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