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扎达访古——阿里纪行之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08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边地行

  扎达访古
  ——阿里纪行之五
  本报记者 张忠
  从狮泉河出发到扎达有260多公里,翻过海拔5100多米的阿伊拉山口,扑面而来的是印度洋暖湿气流带来的湿润空气。
  在4000多万年前,扎达还只是一片古海,大约在1000—2000万年前,它随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隆起,继而又断陷成为巨大的湖盆盆地。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里,城堡状、巨人状、佛塔状、碑状等奇异形态组合的土林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古格遗址是扎达乃至西藏西部古文明的代表。这个大约始建于公元10世纪、历经数百年扩建而成的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在保存较好的一些佛殿和洞窟中,我们看到了当年那些精美的壁画、雕塑以及箭杆、箭镞、盾牌、盔甲等实物,透过它们,尚能瞥见历史上号称“十万之众”的扎达的繁荣以及战乱导致古格王国灭亡的轨迹。
  与古格相比,托林寺同样有着千年历史。西藏历史上有名的大译师仁钦桑布和印度高僧阿底夏曾在此译经授徒和驻锡,培养了众多弟子,并留下一批珍贵译经。
  早就听说国家文物局的援藏项目——阿里文物抢救工作正在紧张实施之中,而抢救的重点恰好就是古格、托林和扎达境内的另一遗址东嘎·皮央。
  到扎达县城时已是傍晚,金色夕阳下的托林寺和远处的土林相互辉映,组合成了一幅令人无法忘怀的美景,那一刻,心中陡然升起让时间停滞的渴望。阿里文物抢救办公室负责人、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彭措朗杰领着我们察看了施工中的文物抢救现场。在保持原有结构和风貌的基础上,托林寺的大型组合佛殿——迦萨殿遗址正在按照专家审定的方案进行“加顶保护”。目前,包括抢救性加固、加顶保护、排水整治、壁画保护、考古发掘在内的各项工作已接近尾声,抢救效果达到预期目标,一些遗址重又焕发青春。
  离开扎达那天,我们顺路前往东嘎·皮央洞窟。抢救工程已经完工的东嘎洞窟坐落在海拔4000多米的土林绝壁上,相对高度接近200米,攀登的不易自然令我们想到维修的艰难。彭朗告诉我们,东嘎·皮央洞窟群里遗存的壁画风格十分独特,早已激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的研究欲望。而他的另一番话更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近年来,西藏区内外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扎达境内四处踏访,行程数千公里,新发现有壁画遗存的早期洞窟群21处,其中,东嘎·皮央、香孜、玛朗等多处洞窟群规模与古格相近。(附图片)
  题图:土林风貌张忠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