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人进沙退看宁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06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新闻追踪
人进沙退看宁夏
  编者按:毛乌素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绵延700公里的风沙线东西夹击,沙进人退,占据了宁夏9%的面积。然而,近年来,宁夏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沙漠化土地由1.6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26万平方公里,减少近1/4,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实现沙漠化土地减少的省区之一。
  宁夏治沙有两大典型,一个是自治区最西端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中卫县,主要是引黄河水治沙,当地人称为“水治”;另一个是自治区最东头毛乌素沙漠南部的盐池县,主要通过种植旱地沙生灌木治沙,当地人称为“旱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前夕,本报派记者实地考察了中卫、盐池两地的治沙情况。
  水治 河灌腾格里
  本报记者 洪岩
  爬上设在中卫县沙坡头沙研所30米高的瞭望塔环望四周,一道200米宽的绿色防护林带把腾格里沙漠与不远处的黄河分离开来,中卫人说,这两种生态就是中卫沙漠化和防治沙漠化进程的最好见证。
  中卫县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面积4671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占了近1/4,沙漠化一直是中卫人民的头号“公害”。在中卫,治理沙漠,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生存问题。
  大自然以另外一种方式给中卫作了补偿,浩浩黄河穿境而过,在中卫县形成的落差达94米,为中卫进行黄河自流灌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天下黄河富宁夏”,在宁夏,中卫又先从黄河得益。
  “中卫治理沙漠化,关键在于利用好黄河水”,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郭生岐介绍说,1991年,中卫县被列为全国治沙重点县之一。这几年来,县里大兴水利,以水治沙,建设起了10万亩的北干渠系新灌区和10万亩南山台子扬黄灌区。引来黄河水,润泽万民田,中卫就有很多群众依靠开发沙漠致了富。
  在中卫很多人向我们提起韦永贵,他一个人就在新北乡开发沙漠2000亩,建起了农场。不巧的是,我们去拜访的时候,他正好外出,负责管理工作的经理周正云领着我们参观了农场。
  农场紧靠几乎被沙漠完全淹没的明长城,1995年以前这里还是茫茫沙漠,当时还在跑运输的韦永贵自筹资金平沙修渠,引水进田,硬是从沙漠中整出面积达2000亩的农场来,还在田地周围栽种了2万多株防护林木和经济林。
  沿着长城,一条长长的引水渠伸向远方。引水渠旁,老周告诉我们:“这里是我们今年新开发的1000亩沙漠,浇上黄河水、种上草改变一下土质,到明年就可以种庄稼了。长城挡不住风沙,只有搞水利,搞绿化,这绿色长城才能保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话虽并不多,却讲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从这段明长城向内望去,除了韦永贵的农场,还有好多片沙漠正在开发,当地农民根据政府的统一规划,开渠引黄河水治理沙漠,既增加了经济效益,也改善了农业小环境。
  在中卫,大部分农民新开发的土地都在政府修建的引黄、扬黄渠周围,黄河水浇到地里就能结成一层薄薄的泥巴皮。不要小看这层泥巴,有了它就能起到固沙作用,起了风也扬不起沙。同时,这层黄河泥也为土地增加了肥力。在3.5万亩的碱碱湖沙区,政府把干渠建好后,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既给农民增加了可耕种土地,同时也收回了前期投资,基本上是当年投资,当年收益。农民种麦种稻,也是开发一片,见效一片。前年开始开发的碱碱湖,如今已是一片油绿。
  “看,水稻!”林业局的同志指给我们看远处成片的水田,稻田里还有农民在辛勤锄草。这里的水稻,仿佛江南一样旺盛,这里的水田,也仿佛江南一样肥沃。黄河水和腾格里沙漠孕育出的水稻,既让我们惊讶,也让我们兴奋,它成了中卫人民战胜自然的明证。
  在我们就要离开中卫的时候,郭副厅长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50年代黄沙逼近中卫县城,距城区只有2公里远。如今,中卫人民已把沙漠推后了10多公里,全县整体实现沙漠化逆转;经过近5年来的持续开发沙漠种植粮食,中卫全县年产粮食1.5亿公斤,人均产粮500公斤;沙漠改造地的产值已占全县农业产值的40%。他兴奋地说:“如今的中卫县,可是宁夏的好江南啊!”
  旱治 北拒毛乌素
  本报记者 陈陆军
  “曾几何时,盐池全县仅有2000多棵树;沙暴起处,明长城淹没在游移的沙浪之中;毛乌素沙漠一步步逼近县城城墙……”
  听完自治区林业厅同志的介绍,我们驱车向宁夏最东头的盐池县赶去。一路上,我们急切地在窗外找寻着毛乌素沙漠的影子,但是我们失望了——公路两旁始终是一望无涯的草场,极目远眺,蓝天白云下,不时有黑白相间的羊群在起伏的绿原上蠕动。
  这哪里是宁夏沙漠化最严重的县!莫非一个“水甘草丰,牛羊塞道”的历史场景重又回归?我们有些疑惑。
  但是,盐池人民不会忘记:肆虐的毛乌素沙漠曾挥师南侵,使地处沙漠边缘的该县由北到南依次呈现出明沙区、草场沙滩区、沟壑区的过渡地貌。到1983年,盐池县沙化面积达到53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2%以上。
  沙漠逼窄了盐池人的生存空间,盐池人岂能坐以待毙?他们大胆设想:在北部明沙区筑起防护林墙,切断毛乌素沙漠南侵的后路,再把伸向盐池境内的沙漠用大网格防护林分割消化掉,北拒毛乌素于长城以外。
  说干就干,一场围堵毛乌素沙漠的防风治沙攻坚战在盐池打响。近20年过去了,今天,当人们从飞机上往下看,盐池北部的明沙区已是绿色一片。
  到盐池来岂能不到“一棵树”看看?县林业局局长王富伟特地带我们来到与内蒙古交界的柳杨堡乡沙边子村,“一棵树”是这个村的别称,先前全村地面上仅有一棵大柳树。80年代初,冒贤一家迁回村里,承包了1000亩沙荒地没日没夜地植树治沙,现在,光他们家就种活了1万多株树。不仅如此,冒贤家还靠治沙致了富,畜牧林果业的收入去年达到了4万元,成了区里有名的治沙劳模。在他的带动下,村里70多户被沙漠逼走的人家又陆续迁了回来,昔日沙漠边缘的“一棵树”村实现了真正的人进沙退。
  治理沙漠的过程并不“轻松”,据王局长介绍,在年降雨只有200多毫米的干旱沙区植树造林,其间充满了艰辛和失败。就拿建防护林来说吧,先前总想以乔木为主,栽高高大大的杨树、榆树,结果不是长不大,就是栽不活,原因是缺水,盐池人为此吃过苦头。后来他们改乔木为灌木,使防护林的乔灌比例由8∶2调整为2∶8,柠条、杨柴、花棒、沙柳成了防护林的主力军。
  治理中部半沙化退化草场,盐池人找到了绝招,他们几经试验,认准了他们的“功勋树”——柠条。这是一种树叶呈银灰色的沙生灌木,根系发达、耐旱易活,固沙能力特强。除此之外,柠条叶还是该县70多万只羊的主要“口粮”,解决了林牧矛盾;柠条平茬后的枝干还是很好的燃料,缓解了牧民乱挖草根当柴烧的问题。目前,盐池县的柠条种植面积已达7.3万公顷。
  多年来,盐池人民已逐步摸索出旱地防沙治沙的一整套经验,为此他们在沙区专门建了几个试验示范基地和沙生灌木园。在造林方式上,盐池县近年来坚持飞播、机播、手播并举,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逐步实现了由生态治理向生态经济发展的转变。现在,盐池县已有13.4万公顷沙化土地得到治理,20多万公顷退化草场恢复植被,人均占有粮食已由1983年的150公斤上升到1997年的350公斤,人均收入由94元上升到1158元,可谓既治沙又致富。
  离开盐池的头天夜里,盐池县下了一场很透彻的雨。早上,县林业局的同志带我们来到城郊乡的明长城脚下,这里有一条偎依着长城的15公里长的柠条固沙带。登上古老的烽火台,我们眼前呈现的是雨后更加碧翠的绿色,一堆堆喝足了水的柠条密密匝匝地“抓”在沙地上。浩浩黄沙远离长城而去!(附图片)
  压题照片:宁夏境内包兰线上的方格沙障。林轩摄
  图为中卫县引黄灌区的农民正在栽种水稻。徐毅仁摄
  图为治理后的盐池北部明沙区乔灌混合林。宁林轩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