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钢铁战士——记“海军十大杰出青年”卢铁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0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钢铁战士
  ——记“海军十大杰出青年”卢铁建
  陈盛 卢永华
  8月16日,被誉为“钢铁战士”的卢铁建在北京海军总医院病逝,年仅27岁。在生命最后一息,卢铁建要求把自己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特殊党费转交给遭受洪水侵害的灾区人民,以感谢党组织和部队对自己的培养和关怀。
  卢铁建生前是驻海南海军某导弹快艇大队导弹技术队中尉分队长。入伍9年,他先后被评为“海军十大杰出青年”、海军学雷锋标兵、海军青年精武建功成才标兵,荣立两次二等功和两次三等功。
  1996年1月18日,卢铁建被查出患了直肠癌。2月8日,卢铁建在战友的陪伴下乘飞机来到广州海军四二一医院进行治疗。这一天,医院的8名肿瘤科专家为他进行了复查,制定了治疗方案,并与他进行了手术前的谈话。
  卢铁建平静地对医生说:“只要能够延续我为部队工作的时间,怎么手术都行,我能够挺得住……”
  卢铁建的肚脐下侧和腹部左侧分别划开了3个大口子,20多厘米长的直肠被切除了,肛门改到了腰部,手术进行了长达6个多小时,最长的刀口缝合了21针,最短的刀口也缝合了7针。
  昏迷了3天3夜,卢铁建才睁开了眼睛。他对周围的医生说:“我还能回部队工作吗?”这是卢铁建手术苏醒后的第一句话。
  卢铁建心里非常清楚,一个被癌魔宣判“死刑”的人,尽管动了手术,但是,为党和部队工作的时间不会太长,何况身上的癌细胞还有扩散的可能。
  卢铁建在病床上躺了几天后,再也躺不住了。他想运动一下,刚刚挪动着步子离开床边,还没有完全愈合的伤口疼得他两眼直冒金花,虚汗渗透了他的病号服。但是,他不肯罢休,咬着牙硬是慢慢地走下了床铺,一米、五米、十米、几十米、几百米……运动量一天比一天大。就这样,手术后不到半个月时间,卢铁建竟奇迹般地像正常人一样,出入病房,帮助生活不能自理的其他病号端屎倒尿,协助医护人员清扫卫生,还时常主动协助医务人员做其他伤病员的思想工作。
  手术一个月后,组织上为了便于照料卢铁建,将他从广州转到海南省三亚市继续治疗。这一天,大队领导和战友们到医院去看望他。他得知部队正在进行紧张的训练,准备参加基地举行的导弹技术专业大比武。他清楚,这个专业的老技术骨干就他一个人。现在班里3名新战士学习专业时间较短,技术技巧还不是很熟练,如果自己不回去组织训练,参加比武的计划就有可能“泡汤”。卢铁建决定提前出院。
  经过再三“求情”,医生终于同意让卢铁建先回连队调养,给他开了全休一年的病假条,并嘱咐他定期来医院化疗。
  基地大比武的日子近了。卢铁建找到领导,坚决要求挂帅出征。他对班里的战士说:“要想扛着红旗回来,就得拼命练!”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他带着战士们一练就是大半天,无数次大声重复口令,口干舌燥。特别是装填助推器火药时,毒气熏人,洞库内不允许喝水,一个科目做下来,卢铁建嗓子沙哑,嘴唇干裂,头晕目眩。而最使卢铁建难以忍受的是腰中挂着的橡皮粪袋,每天要换洗七八次,给他增加了许多痛苦。
  卢铁建每周必须到医院化疗。驻地离医院40多公里,没有公共汽车,他就利用星期天,把所有训练课目安排好了,才搭三轮车去。做完化疗又匆匆返回。卢铁建带领全班战友经过30多天的刻苦训练,助推器吊装从原来的20分钟缩短到5分钟,装填战斗部越来越熟练,从几次成功到一次性成功,达到了比武规定的助推器吊挂不能超过7分钟,装填战斗部一次性成功的要求,又为连队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1996年5月25日,卢建铁和火工班3名战士,参加基地导弹技术专业比武。随着一声口令“开始!”卢铁建和战友们精神抖擞,动作准确、利落,整个助推器前后只用了4分30秒,比训练大纲要求的时间大大缩短;装填战斗部平稳迅速,一次性成功。火工班获得了导弹专业比武第一名。
  卢铁建钢铁般的意志,并不是身患癌症之后才显现出来的。自从踏进军营那天起,卢铁建就立志做一名政治思想强、军事技术精、作风纪律严、完成任务好的优秀战士。
  卢铁建学习的导弹火工专业,关系到导弹发射和摧毁目标的成败。他深感责任重大。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利用节假日跋涉40多公里路,到三亚市请教已经转业的老技师。他“啃”完了《导弹概述》、《助推器教程》、《战斗部教程》等20多本专业书籍。
  为了把书本知识转化成真正的技能,卢铁建又整天泡在洞库里对照琢磨,看图纸,查线路,在空间狭小、光线暗淡、气味熏人的洞库里,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练习助推器装填火药操作技术时,闷热的洞库里气味呛人,头昏目眩,心慌耳鸣,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装配的火药重达几百公斤,每个药柱几十公斤,稍不小心就会相互碰撞,砸伤手臂,甚至会酿成重大事故。为了攻破这个难题,卢铁建反复练了几个月,手臂碰得伤痕累累。凭着这股韧劲和钻劲,他终于熟练掌握了导弹火工系统的技术性能、工作原理和维修技能,成为技术过硬的骨干。
  他先后4次参加海军、基地组织的导弹专业技术比武和达标考核,次次都取得第一名,20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海上导弹发射训练的技术保障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