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我们村的年轻人——福建沙县第一个“亿元村”涌溪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0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我们村的年轻人
  ——福建沙县第一个“亿元村”涌溪村见闻
  茅露姬
  在人们的想象中,村里的年轻人大抵是:农忙时节上山下田,农闲时候打牌聊天。福建省沙县第一个“亿元村”——涌溪村的年轻人却不一样,山里田头不见人影,街边巷尾更无踪迹。涌溪村的年轻人在忙些什么呢?
  走在通往村外的煤渣路上,村团支部书记乐绍华给我们介绍了13年来涌溪村的变迁:1985年,涌溪村被定为沙溪口库区拆迁点。大量耕地被库水淹没,全村3800多人口,人均占地只剩二分。已经体验过饥饿威胁的父辈们,迫不及待地为自家后代办了“农转非”。从此,大部分青年成了既没田又无业的待业青年。
  国家无招工,在家没田种。个别有经济头脑的青年开始找路子,有的办养殖场,想利用沙溪河在涌溪村形成的库湾,开发库湾淡水网箱养鱼。这在当时还是门新技术,吸引了不少青年。不久,当地人的饭桌上多了道“罗非鱼”。涌溪村当年靠网箱养鱼收入就增加了20多万元。
  青年中的部分“旱鸭子”则看中了村里独有的两家效益颇佳的竹凉席厂:涌溪村位于国道、铁路沿线,供应销售便利;竹凉席可边产边销,投资少、见效快。分析了诸多资源优势后,1993年,青年乐明亮、张步清分别办起了宏达竹器厂、夏思凉竹凉席厂。当时一床竹凉席价格180元,一年下来,收入十几万元。到1996年底,涌溪村已拥有竹制品加工厂40多家,其中80%的创业者是青年人。
  说起涌溪村竹制品企业盛而不衰的奥秘,乐绍华先说了自己办厂的经历。1996年初,他办起了华顺竹器厂。刚上马,困难就来了。由于厂址偏僻,又是新办厂,产品几乎无人问津。小厂本身资金不足,哪经得起这一积压?正欲打退堂鼓,走上销售旺季的鸿盛竹制品厂送来了1000床销售业务,真有天上掉下块馅饼的感觉。原来鸿盛刚签订了6000床的业务,获悉华顺厂竹凉席质量不错,却打不开销路时,决心扶一扶这些新厂,并垫付了十几万资金,让华顺的机器轮子先转起来。
  老厂带新厂,大厂帮小厂,涌溪村的竹制品企业就这样红红火火地兴旺起来。但好汉也需三个帮,大厂也会有困难的时候。今年4月份,作为青年科技示范基地、竹制品行业龙头的鸿盛竹制品有限公司,因资金未及时到位而暂时陷入困境。华闽竹器厂厂长张樟华是个热心人,马上援助2万元,帮助鸿盛顶过了几天的空当。同行业中互帮互助的事,在涌溪村是常事。
  涌溪村全村有121名青年办起私营或股份制企业。其中由团员青年创办的有38家。在生产、经营、销售过程中,他们自发形成合力,原材料供应相互协调,生产经营相互促进,销售信息互相交流。1995年,他们推举了敢于探索、有号召力的乐绍华为兴业领头人,成立了竹制品行业团支部。从此,涌溪村经济整体实力更强了。
  今天,涌溪村的竹制品已走出国门,进军海外,涌溪村的小伙子手中的通讯工具也由“模拟机”换成了“全球通”、“掌中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