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河南省新县公安局交警大队15名民警长期捐资救助3名贫困生上学,其中一名已考上浙江大学——警察和贫困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0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河南省新县公安局交警大队15名民警长期捐资救助3名贫困生上学,其中一名已考上浙江大学——
  警察和贫困生
  李立柱 刘如江 邵梦华
  这是一间只能称得上“准民房”的民房,光线昏暗的房间里,一个男孩正在一张靠背椅上精力投入地做着作业,我们的到来并没有惊动他。男孩叫吴振东,就读于新县箭厂河乡列宁学校,一岁丧父,母亲改嫁,现被叔父领养。新县交警大队民警每年除给他交付全部学习费用外,还为他买一些日常用品及鞋子、衣物。
  1996年7月,领养他的叔父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致残,残疾的他连买一些生活必需品的钱都没有,根本无力让吴振东再继续上学。于是,振东只好放下书包,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正当他们孤苦无望的时候,交警大队的民警叔叔们来了,他们请来医生,为叔父治病,并积极与振东原来的学校联系。就这样,振东又重返校园了。在以后的日子里,逢年过节或过生日,叔叔们都会来振东家,与他们一块过节。
  开学前,当我们随交警大队民警带着另一位特困生刘道钊下学期的学费及生活用品赶到他家时,得知刘道钊的父亲刘光祥因癌变于前一天夜里去世。临终前,刘光祥嘱咐小道钊一定要听奶奶的话,努力学习,不要辜负交警叔叔的希望。
  刘道钊所在的学校离沙窝交警中队很近,中队民警就让他在队里食堂吃饭,中队长施德库还定期到学校走访老师,督促刘道钊的学习。
  原本,我们的故事里有一名被资助的贫困生张林屹,因他在浙江大学就读,相依为命的父亲又出门了,采访计划就这样搁浅。回来路上,一个问题自然地涌上心头:交警大队民警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了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的新县交警大队。
  在大队门口,我们堵住了正要出门的大队长彭宏才。
  “干警的生活不仅不富裕,有的还很困难。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大队长彭宏才快人快语。
  在队办公室,我们翻阅了近几年这个队民警捐款情况:1995年至今,该队民警先后为贫困生捐款7000余元。老民警朱定富,家里仅靠他一人拿工资过日子,一个孩子上高中三年级,另一个孩子上自费大学,这样的经济境况,队里不让他捐款,为此事,老朱与队长彭宏才还闹过一次别扭。还有民警老黄、民警小刘……他们的日子比别人也好不了多少,为此,有人称他们是“死心眼”、“傻子”,可他们都愿当这个“傻子”。
  女干警韩启荣,丈夫下了岗,孩子两岁时脖子严重烫伤,需尽快做植皮修复手术,因费用高一直拖着没治。然而,当大队领导考虑她的实际承受能力而不让其捐助时,这位平日坚强的女干警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她坚持每次捐100元钱。
  这就是15名民警与3名贫困生的充满温馨的故事,故事现在还在延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