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伟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0
第12版(副刊)
专栏:抗洪篇

  伟堤
  余清楚
  我曾无数次走在圩堤上。堤外,一碧万顷,烟波浩淼,秋水共长天一色;堤内,良田片片,稻浪滚滚,丰收与喜悦同歌。我的家就在鄱阳湖畔。这是我国著名的粮仓。我常常沉醉在儿时湖中戏水、浪遏飞舟的记忆里,陶醉在与家乡朋友取鄱湖水煮鄱湖鱼的欢乐中。鄱阳湖的圩堤,绵延数百里,一个连着一个,鄱湖水泻到哪里,圩堤就伸向哪里,湖水望不到尽头,圩堤也望不到尽头,有时走亲戚,一天走下来,长堤不过才拐了一个弯呢。蜿蜒曲折、一望无际的长堤,是一首游子思乡缠绵不尽的鄱湖渔歌啊。
  今年整整一个夏天,鄱阳湖,我的母亲湖,是什么惹得你发了这么大的脾气?你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与柔美,毫无顾忌,洪流奔突,溃圩决堤,所到之处,顿成汪洋。顷刻之间,生于斯长于斯的鄱湖儿女遭受灭顶之灾,丰收在望的稻谷荡然无存,一栋栋房屋被摧毁,一间间校舍被淹没。一片洪荒,满目疮痍。这是鄱阳湖上百岁老人记忆里从未有过的特大洪水,这是江西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
  我想到了堤。我看到了堤。滚滚洪流中,惊涛骇浪中,一片汪洋中,有的堤被巨浪撞击得千疮百孔,有的堤被狂风拍打得支离破碎,有的堤漫顶了,有的堤溃决了,但这些长堤不屈不挠地屹立着,坚挺着,固守着。是水中的长城。是浪里的巨龙。是生命的屏障。成千上万的灾民上了堤,便有了生的希望,有了抗争洪水的依托,有了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信念。在一条条大堤上,我无数次采访过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人们,他们为了自己的家园,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在鄱阳湖畔唱响了一曲曲惊心动魄的护堤之歌。
  珠湖联圩是鄱阳湖畔一条保护总面积达二十多万亩的重点圩堤。进入8月以来,鄱阳湖面经常刮起六级以上的大风,卷起的大浪无情地冲刷着圩堤,严重威胁着大堤的安全。必须想方设法尽快设置一道有效的挡浪防线!然而,由于抗洪抢险持续时间长,堤上物料消耗很大,怎么办?珠湖联堤抢险指挥部急需木料构筑防浪墙。四周都是洪水,哪里去找木料?聂家乡的路亭、常家等四个村的村民义无反顾,拿起柴刀,把种了多年的两千多株果树砍下运到堤上,抢险保堤。指挥部的同志含着眼泪说,我们的群众觉悟多高啊!
  人们看到,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中,一个个共产党员在群众心中垒起了一座座坚固的大堤。波阳县磨刀石乡北关村有一位身材魁梧的老人,今年六十五岁了。平日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不显山不露水,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回洪水淹到了家门口,全村人全靠他张罗着,支撑着,凝聚在一块。7月30日下午,狂风暴雨冲击着圩堤,情况十分危急,就是他第一个跳入水中,用身躯压住编织袋,抵挡着疯狂的巨浪,村民在他的带领下,也纷纷跳入水中,用身体筑成一道“防洪墙”。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搏斗,圩堤保住了。这位可敬的老人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胡义和。他说:“共产党员就应当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我是老党员,就要随时准备着为保堤而死。”像胡义和这样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党员干部比比皆是。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党员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党的形象就在哪里闪光。
  在滔滔洪水中,还有一座伟岸的绿色长堤赢得了灾区群众的心。急难时刻,群众首先想看到的是橄榄绿;生死关头,灾民最盼望的是红星闪。两个月来,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雨里行,浪里冲,用一双双强劲的大手,用一只只快速的救生艇,使数十万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死里逃生,转危为安。在一条条十万火急、不堪重负的圩堤上,在一个个洪水奔涌、迫在眉睫的决口,部队官兵总是舍生忘死,全力相拼,用生命和忠诚筑起了一座座坚不可摧的“人堤”,一次次转危为安,一次次化险为夷,充分体现了人民子弟兵一心为人民的军人本色,展示了人民军队力挽狂澜、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
  伟堤,我们的生命之神,丰收之神,希望之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