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重建家园:灾区农民缺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1
第2版(经济)
专栏:

  重建家园:灾区农民缺啥?
  本报记者 李丽辉
  9月初,记者来到遭受洪水肆虐的黑龙江省肇源县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走访了一些受灾的农民。记者看到,目前灾区农民的生活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有帐篷住,有粮食吃,有衣服穿,孩子有书念。然而,在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过程中,灾区农民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
  冬季取暖——缺燃料
  9月的黑龙江,最低气温已降至12至15摄氏度,夜晚已感到些许寒意。随着天气转冷,如何抵御严寒度过冬天是灾区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
  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到肇源县上百公里的行程中,记者看到沿途一些灾民临时搭棚居住的高岗上,许多农民在解放军战士的帮助下,正加紧建设越冬居住的地窨子。这种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屋子,每间面积有20多平方米,里面有灶台、火墙和火炕,它的最大好处是保暖和省砖,而且能够充分利用热能,烧饭取暖并举。
  据肇源县大兴乡受灾农民说,他们这里地处偏远,买煤运煤价格太高承受不起,冬季取暖和烧饭都是用柴草。可是现在家里的柴草垛早让水冲了,庄稼也全淹在水里,庄稼秸秆收不回来。冬季燃料缺乏,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中过冬就麻烦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胡吉吐莫镇王府村支书白连生告诉记者,村民过冬的燃料是个大问题,他们正在与附近林场联系,希望林场能够支援一些枯树枝叶,帮助村民越冬。
  据了解,目前黑龙江灾区农民普遍缺乏越冬取暖燃料,亟待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中保财险公司黑龙江分公司总经理魏景田表示,尽管保险公司灾后赔付数额巨大,但公司仍准备拿出部分急需物资,如煤炭、建材等支援灾区农民。这些物资的来源,主要是一些被保险厂矿企业以实物形式交纳的“保费”。
  牲畜越冬——缺粮草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属于半农半牧地区,畜牧业是该县农民主要经济来源。在这次洪水中,由于政府组织周到及时,很多大牲畜都转移到了安全地带,避免了农民的损失。然而,这些大牲畜虽然免遭洪水,但越冬的“口粮”却无着落,仍面临着生存危机。
  在巴彦查干乡,记者遇到和平村两位正在放牧的农民。他们说,这里的很多低洼牧场已被洪水淹没,草场面积大大减少。好几个村子的牲畜都在这一小片草场上牧养,使原来尺把高的草如今只有紧贴地皮的一寸来高,草场的载畜能力大大下降。现在有不少牲口就处于半饱状态,过冬粮草更成问题。由于吃不饱,大多数奶牛已停止产奶,更有许多牲畜不得不被卖掉。
  让农民感到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灾区农民急于卖掉大批牲畜,一些外地来买牲畜的“老客”便乘人之危狠杀价,使得大牲畜的价格急落。原来一头牛能卖2000多元,现在“老客”只肯出1300元,价格跌了1/3。卖明摆着吃亏,不卖又实在养不起,农民心里真是着急上火。
  遭了灾的农民,重建家园、生产自救都急需钱,可家中仅有的能换钱的牲畜又因有人趁“水”压价而遭“贬值”,实在令人痛心。对此,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重视,对农村市场加强监管,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
  外出打工——缺门路
  虽然灾区农民眼下衣食无虞,但许多农民认为长期靠政府救济并不现实,都在考虑今后的生活如何安排,今年冬天该干点什么。
  肇源县是黑龙江省的重灾区,全县21个乡、场,有13个遭到洪水侵袭,损失惨重,灾后重建家园、生产自救的工作十分繁重。在受灾的村屯,一些村民告诉记者,东北天气冷得早,眼下农民都在为过冬忙着修建地窨子或盖房子,等家安顿下来后,他们想出去找些门路打工挣点钱。因为不仅一家人一冬的生活需要开支,而且来年春天种地种子化肥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傲宝村农民谢春雷对记者说,这次水灾他家的房子塌了,现在一家几口都住在亲戚家,政府送来了粮食和棉被衣服,家里的日子可以对付一阵子。他打算把家里的事情安顿一下后外出谋生,能做点买卖当然更好,如果不行就打工挣钱。他说自己没什么门路,最担心的是怕找不到工作。
  黑龙江的冬天来得早走得晚,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如果这段时间单靠农民自己找门路挣钱,恐怕效果难如人意。因此,如何把这段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组织灾区农民以工代赈,进行生产自救,实属当务之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