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第三个儿子的诞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9-13
第2版()
专栏:

第三个儿子的诞生
本报记者 力文 新湖南报记者 见初
七月中旬的一天,湖南省湘阴县石塘乡范家茶铺的王金莲,照例忙着准备茶水。但今天和往日不同,今天,本县滨湖区受灾的农民兄弟要从门前这条大道——湘阴县城到石塘乡、高山乡等乡的大道,转移到东乡山区进行生产。大清早,本乡里的二百多个男男女女,还带着四十副扁担,三乘小轿,去迎接将要转移到本乡来的王家乡农民去了。小轿是给灾民中走不动的老年人准备的。这使王金莲想起很多过去的事情,她想:今年的水这样大,在伪政府时候,不知要饿死、拖死多少人啊,现在有了人民政府,便大不相同了。
快到中午时分,三三两两的灾民来到了。这个小小茶铺,变成了临时的“茶水供应站”,王金莲正忙着招待过路的灾民们吃茶。她猛抬头,看见面前站着三个人:男的是水灾区清河乡的农民杨培先,四十岁光景,一看就知道是多年种田受过苦的。人长得挺精明。女的是杨培先的妻子邓郁莲,一副十分着急的面孔,挺着大肚子,不是快要临盆,也怀孕七八个月了。她急促地喘气,鼻尖上冒着一簇汗珠。一个剪发的青年妇女搀扶着她,是他们的外甥女李秋林。王金莲连忙从屋里搬出来一把竹睡椅,让邓郁莲坐下,让她先喝两杯“盐姜茶”,稳一稳心,又把她让到屋里。王金莲亲切地问她:“大嫂子,您是不是要发作啦!”邓郁莲面孔飞红,不好意思地说:“不要紧。”可是,她不能抑制肚子的疼痛,两只手紧抓着床沿。金莲宽慰她:“现在,我们都翻身啦,天下农民是一家,老封建习惯〔注一〕也要改变啦,莫着急,真发作了,就在我屋里‘生产’。”邓郁莲怀着感激的和疑虑的眼光望着王金莲。金莲像猜透了她的心思似的,心直口快地说:“大嫂子尽管放心,我的老板,他很开通哩,我是个童养媳,很早就来到他屋里,他只比我大三岁,他种田不惜力,对人也好,是个好人……”提起自己的丈夫,金莲不自觉地流露出内心的满意和自得。这使得邓郁莲宽心些了。金莲回头看到站立一旁的李秋林,急忙对她说:“你舅妈快发作了。乡政府离这里不远,你赶快到乡政府,让他们打电话给区卫生所,让接生员快来!”李秋林一步迈出屋门,一路打听着,直奔乡政府去了。
在乡政府里,李秋林遇到了乡妇女会主任倪玉先。倪玉先听说有个灾民妇女快要生产,连忙问:“在那里,在谁屋里!”李秋林的话音未落,倪玉先便抓起电话机子,“喂,总机,给我快要区政府!”电话很快便打通了,区里一个同志答应她,马上去找妇幼保健员郭兰珍,让她快到范家茶铺。倪玉先放心不下,她一把拉住李秋林,说:“咱们插小路快到区政府,去找妇幼保健员郭兰珍。”俩个人越过一个山坡,跑到区里,人还没到,倪玉先的声音先到啦,“妇幼保健员郭兰珍,你们谁看到她咯?”“石塘乡打电话来,有个灾民快生毛毛(小孩),接到电话,郭兰珍背起她那个小包,就跑出去啦!”一个区干部告诉她。“走,我们插小路去截她!”倪玉先说罢,便头前走了。快到乡政府的岔路上,郭兰珍也急急忙忙地走过来了。“老郭,我们正找你哩,快走吧!”倪玉先高兴地说。
范家茶铺实际上只有两个房间,外间是灶房,内一间是住室,王金莲一家四口睡在里边。倪玉先和接生员郭兰珍赶到茶铺,王金莲正向邓郁莲解释:让邓郁莲在她的床上生毛毛,她和两个小孩另搭个铺睡,她丈夫人熟地熟,可以到邻居家去住,总之,一切都不用着急。邓郁莲却执意不肯,怕生毛毛弄脏了王家的床铺。倪玉先考虑:既然邓郁莲执意不肯弄脏王家的床铺,另搭个铺也方便。于是,大家忙着在大床旁搭铺,郭兰珍忙着整理接生的用具。邓郁莲也早有准备,生产用的草纸、布片……连小孩的小衣裳也带出来了。她说,多亏有个好政府。要是在伪政府时,发大水,东西冲走,人逃命还顾不上。今年,水一个劲涨,政府派轮船把我们从危险堤段接出来,这些零碎东西也带出来了。
邓郁莲一个劲发虚汗,她难受的那个光景,叫人替她着急。倪玉先忽然想起,她们早晨从城里来,转移的路上诸多不便,怕还空着肚子哩,吃点东西,或许会好些。她说:“我只顾乱忙,忘记了问你吃饭了没有,去给你做点饭。”妇幼保健员郭兰珍也说,吃点东西,对“生产”有帮助。倪玉先便快步返回乡政府,乡政府对这件事很关心,决定从急赈粮中拨出二斤米,送给邓郁莲。倪玉先口袋里有
一千块钱,想给孕妇买几个鸡蛋,乡政府胡秘书知道了,也说:“我身上还有一千元,你也拿上吧,好多买几个鸡蛋。”妇女会员周大秀说:“买鸡蛋这个事,交给我办,妇女主任,你还是照看生毛毛的妇女去吧!”周大秀跑了几个“屋场”〔注二〕,只因为暑天天热,鸡不下蛋,没有买到。这里没有,她跑到那里,她沿着起伏的坡路,跑的满头大汗,终于买到了两个鸡蛋。周大秀又把烹好的鸡蛋和热腾腾的麦粉粑粑,一起送到邓郁莲跟前。
下午四点左右,婴儿的哇哇哭声从内屋里传出来,坐在隔壁灶房的杨培先紧皱的眉头顿时舒展开来,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王金莲从内屋里走出来,告诉老杨:“蛮好的一个毛毛,他的哭声蛮大咯!”倪玉先、郭兰珍也走出来了,杨培先面对着倪玉先、王金莲、郭兰珍,不知道该怎样感谢她们。“这个毛毛,真是毛主席的人噢!”他很激动地说,“我有过两个伢子(儿子),都没得救,
一个是小产了,一个是生下来几个月就死了。我们俩都是快四十岁的人了,这次又逢上百年没有的大水,在伪政府时,会成个什么样,想都不敢想啊,不要说毛毛,大人怕也保不住。现在,毛主席领导好,人民政府关心人民,干部好,群众也好。倪主任、王家嫂子为我们忙了一天,区里派来接生员。我这个伢子有福气,他真是毛主席的人咯!”
一个胖胖的毛毛平安地生下了,周大秀正想着:大人生下毛毛,身体虚,该吃些好饭。另一个妇女会员田喜珍,听说有个灾民妇女路上生了毛毛,把保存多日的一个鸡蛋亲自送来了,这使周大秀很高兴。她把前些日子小儿子生病时买的猪油取出来,又给邓郁莲做了一顿香气喷喷的蛋炒白米饭。
邻近的灾民听说杨培先屋里生了个胖的毛毛,纷纷来道喜。听到贺喜的人夸毛毛好,老杨喜得合不上嘴,一面忙着让大家吃喜烟(毛毛生下后,他特地到里多路远的合作社买来的)一面口中讲着:
“这个伢子,是毛主席的人咯!”
已经半夜了。乡政府的干部们才把这一天的工作——迎接和接待灾区农民兄弟的工作——结束。倪玉先走出乡政府,还像有一件事没办完似的,想起来了,“生下毛毛的妈妈,多吃几餐饭才好。”于是,她又煮了一大碗细米稀饭,向着范家茶铺走去。这时,人们已安歇了,她喊开了门,把稀饭递给睡在外间的杨培先,让邓郁莲醒来时,再吃餐稀饭。
倪玉先走出范家茶铺。她一身轻松,清风阵阵从田间吹来扑鼻的稻米香,她浸沉在一种说不出的愉快里。……当她走近家门前一簇葱笼的树丛前的时候才发觉:“一里半路,怎么这样快来到屋里了。”
注一:当地曾有一种传说,在谁家屋里生小孩,谁家便要倒霉。
注二:此地,村落很分散,几户人家住在一起,叫一个“屋场”,称某某屋场或大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