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远山的召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25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追踪

  远山的召唤
  本报记者 胡谋
  贵州的山区很贫穷
  山里的穷孩子都盼着上学
  好多乡村学校缺少教师开不满课
  深圳人坐不住了
  公开招募20名赴黔支教扶贫志愿者
  结果应募者来了3600多人
  7月,深圳团市委、市文明办等单位联合推出“招募赴黔支教扶贫志愿者”活动,40多天过去了,这其中涌现许多感人故事。
  7月9日,深圳新闻媒体公布招募信息,与此同时,几千份设计讲究的海报张贴于市区各街巷中。当天,设在团市委的咨询专线电话就响个不停,导致程控交换机超负荷而损坏,电话公司抓紧抢修并增加了线路。在报名的20天里,招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曾创下一天接待70多人、接听200多次电话的纪录。
  招募条件规定只招20名,可应募者总数达到3600多人;年龄要求20至35岁,可报名者中年龄最小的18岁,年龄最大的已56岁;要求中专以上学历,可大专以上文凭的就有近2000人。即使核实后符合条件的也有510人,又都态度坚决热情高。组织者可为难了!多次研究、筛选,加上苦苦劝说,仍难平衡,只有将入选名额扩大到22个。
  记者曾3次去招募办,每次都会碰上不少人打来电话要求“入围”的。一次遇上一位小伙子来取通知书,谁能想象他因榜上无名,曾好多次愁容满面地到这里缠着要“入围”。这位终被“录用”的幸运者告诉记者:他叫李季春,生在教育世家,报名时打电话到扬州老家与父母商量,父亲不仅全力支持他,而且约定帮儿子支教所在学校开展“一助一”结对活动。
  王冰峰更玄,报名后不等到通知就先辞了工作,退了住房,掏钱买了200个书包扛到招募办,扔下一句话:我真的想去贵州教书。8月13日那天,听说小王是最后一天、最后一个被定下来的人选,记者向他表示祝贺时,他笑了,眼中噙着泪花。
  一个多月来,招募活动一直是深圳市民的热门话题,各行各业更是热情支持。
  深圳团市委干部梁毅介绍:深圳的几家新闻媒体无偿刊播招募广告,报纸用的是彩色大版面,电台、电视台用的是黄金时段。不少单位将招募海报张贴在最醒目的地方。中保人寿保险深圳公司支持本单位薛恒小姐应募成功后,又听取小薛的建议,为赴黔的全部自愿者提供免费医疗及伤亡保险,保险金额达220万元。赛格中康股份有限公司,“保送”4名青年应募成功1名,公司表示,今后只要招募,每年公司都派人参加。公司还与即将赴黔的志愿者签订协议书,保留其岗位、工资、福利待遇。
  应募人员登记表显示,报名的有机关干部、教授、工程师、记者、律师、警察、企业经营者、公司职员等。这次入选的22名志愿者大专以上学历的有20人,16人有深圳常住户口,3人是机关干部,还有两位是企业经营者,他们的工作都比较稳定,生活也较舒适,放弃优越的环境到山区任教图个什么?
  深圳唐人会计师事务所的彭树祥,放着老板不做,执意到山里找苦吃,问他为什么?老彭话不多:“以前我在广西、贵州等地工作过,那些在山区生活的人家很苦,需要有人实实在在去帮他们。”
  在入选名单中,有一位40多岁的女士,她曾与丈夫争着报名。她有房有车有自己的公司,丈夫也算是成功人士。当丈夫得知她已报名,担心她过敏体质受不了那份苦,多次到招募办要求换上自己。她则坚持要去,最终说服了丈夫,成为志愿者队伍中的长姐。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说:“来深圳拼搏10多年,总想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这回终于找到了感觉。”
  22位志愿者即将出发,他们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想法不同,以后走的路也会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听到了大山的召唤,他们将投向大山的怀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