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领导者当以“四民”为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0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领导者当以“四民”为要
  田力夫
  何谓“四民”?忧民、安民、富民、乐民之集称也。领导的根本问题,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个道理,在中国古代就有人说过。但真正对人民群众给予高度重视的,还是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说明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学说,形成了以忧民、安民、富民和乐民为主线的领导——群众观,并把它作为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忧民在情,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必须有真情。“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古今一切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所共有的特点。忧民方可为民。邓小平同志在第三次复出之后,面对堆积如山的社会问题和群众困难忧心如焚,语重心长地告诫广大领导干部要“忧民”,关心群众疾苦,“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强烈的爱民忧民意识,使他在领导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时,总是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实践告诉我们,忧民,领导干部才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忧民,领导干部才能够制定出体现人民群众意愿的决策。而忧民的前提,是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必须有深厚的感情。
  安民在心,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百姓心安。和平、社会稳定和安居乐业,是巩固政权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领导干部的根本职责所在。饱受“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之苦的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社会的稳定,重视“安民”。民不安,社会岂能稳定?安民之本在于安定民心;安定民心的根本途径在于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此,邓小平同志坚决批评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错误现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这就告诉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增强安民意识,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才能真正实现国泰民安,长治久安。
  富民在放,致力于人的解放,充分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富民,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标志。富民,不是领导对群众的恩赐,而是领导的职责。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富民的目的呢?邓小平同志始终着眼于人的解放,基本办法是放手发动群众,让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从贫困中解放出来。为此,他鼓励群众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创造中走出一条富裕之路;他教育干部放开手脚,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别是非得失的标准,深化改革,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
  乐民在恒,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为“天下之乐”而奋斗。“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古今一切志士仁人的崇高理想和追求。但是,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理想才能成为现实。邓小平同志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以身作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实践告诉我们,在领导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人民满意原则,努力提高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能力和领导工作水平,这样才能使民不再忧,不再怨,不再穷。当然,要使所有领导干部始终如一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为基础,又要有高度的民主制度作保证。
  “四民”是一个整体。以“四民”为要,就是以人民群众为领导事业的根本。为此,我们要牢记邓小平的名言:“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