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海外近代史研究的一项成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2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海外近代史研究的一项成果
  戴逸
  最近,孔祥吉同志将他在哈佛大学所写的书稿《晚清佚闻丛考》送来让我浏览,翻阅之后,十分喜悦,我为他在海外取得的学术成果感到欣慰。
  注意发掘新的有价值的史料,是孔祥吉新著的一个显著特色。以前,我们认为,在国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资料的优势在于发掘外国的档案资料以及来华的传教士、文化人、政治家的个人记载。现在看来这个看法并不完整。孔祥吉同志告诉我,在国外看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即晚清民国以来,许多在清政府或民国政府身居高位的大员子弟出国,或者他们本人移民海外,这样他们或多或少地携带着一些十分重要的中文资料,有的十分完整,自成系统。孔祥吉在《晚清佚闻丛考》中,大量使用的翁同龢档案资料,就是由著名学者翁万戈先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携往海外保存的。翁先生是一位充满爱国之心的收藏家,曾任华美协进会会长有年,为促进中美建交、发展中美间的学术交流,作出卓越贡献。他慷慨地把这些重要的档案史料贡献出来。《晚清佚闻丛考》几乎有一半的文章是用翁家档案写成的。这些重要的资料包括《朴园越议》在内的大量清末要员往来信札、《翁文恭公日记》原稿本及翁氏从政之余所写的《随手密记》等十分重要的原始记载,对于解开晚清的一些历史谜团,正确评价当时的历史人物,理清错综复杂的政治派系,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孔祥吉同志将这些珍存异邦的史料与他以前查阅的清宫档册和其他官员的函札公牍排列对比、相互参酌,写出了一篇篇令人信服的考证文字,勾画了一幅幅晚清政治舞台的动人画卷。
  《晚清佚闻丛考》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论文选题与国内近代史研究焦点紧密相连。许多在国内史学界聚讼纷纭的问题都成为作者在海外研究的课题,例如,收入本书的《张之洞劝慈禧速行立宪》、《是懦怯株守,还是高明决策——刘铭传弃守基隆新史料辨析》、《谭嗣同狱中题壁诗刑部传抄本之发现及其意义》都属于这一类作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孔祥吉同志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常常用新发现的重要资料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史学界有争议的课题,因此,他的一些论著颇受海内外同行的注目。现在他又充分利用在海外搜集到的档案史料,对国内学术界有争议的观点进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他的某些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然而,作为一种学术流派的意见毫无疑问一定会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
  生动活泼的文字,引人入胜的描写,构成了《晚清佚闻丛考》的另一个特点。近年来,史学界常常听到一种呼声:把历史写得有声有色,更加有吸引力。孔祥吉同志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这本书虽以历史考据见长,但考据的文章并不一定是干巴巴,毫无兴味的。孔祥吉同志的文笔很流畅,叙述事件,引人入胜;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此书既具历史作品的严肃性,又有文学作品的生动性。
  一般说来,海外做学问的环境与国内是大不相同的,那里生活紧张,经济压力大,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安下心来著书立说、自甘清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我为这本书的出版而感到无比欣慰。同时,我也寄希望于海外从事历史研究的中青年学者们,希望他们能在远离祖国的国度里,发扬中国知识分子勤奋好学的传统,孜孜矻矻,坚韧不拔地为史学的繁荣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