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从供不应求说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9-14
第3版()
专栏:

从供不应求说起
王思平
近年来国内市场情况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继续扩大,供应量不断增加,可是许多商品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况从一九五三年起表现得更加突出。因而在许多场合下,消费者买东西有时要排队了;某些商品经常因为供求不平衡而脱销了;对于和人民生活攸关的主要商品,如粮食和油料,国家已经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措施,现在,又开始实行了棉花的统购和棉布的统购统销。
为什么在国家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后,在我国人民经济生活中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人民生活在生产增长的基础上得到了普遍的改善,社会购买力大大增加,它的速度超过了农业生产和消费品生产增长的速度。
全国解放以来,我国工农业生产每年都有显著增长,所有主要的工农业产品的产量,都已超过了或接近于我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在同一期间,社会购买力增长的速度,比之生产发展的速度却增长的更快。以粮食的生产和消费增长的情况为例: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三年的粮食年度中,商品粮食比上一个粮食年度增加了百分之七点九三,需要量却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点一九。而且,粮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解放以前,北京、天津等城市吃粗粮的人很多,在卖出的三股粮食中,差不多有两股是粗粮,一股是细粮。但到了一九五三年,在卖出的十股粮食中,有九股是细粮了。这种情况不仅在城市如此,在农村也如此。这是解放以来一个巨大的变化。目前我国粮食产量,粗、细粮大约各占一半,如果不根据国家计划进行适当调剂,尽吃细粮或尽吃粗粮,吃的多的那种粮种,就会产生供不应求的现象。
再拿棉布的产销情况来看,一九五一年产布比一九五○年增加百分之十九,市场销量却比上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一;一九五三年产布比一九五二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七,市场销量却比上年增加百分之四十七。如以一九五○年全国棉布销售数字为一○○,则一九五一年为一七三,一九五二年为二三○,一九五三年为三四三。一九五三年的增长速度最大。但是,一九五三年棉花的种植面积,却比一九五二年减少了六百多万亩,虽然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较一九五二年略有提高,棉花的总生产量仍只是接近一九五二年的生产水平。
生产发展的速度赶不上需要增长的速度的情况表明什么呢?为什么在国家进入经济建设时期以后更突出呢?这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呢?
首先,它表明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购买力的急剧增涨。这当然是一个好的现象。特别是从一九五三年起,我们国家进入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这一年,国家预算总支出达二百一十三万多亿元,其中经济建设拨款增加了数十万亿,国家预算的支出或者以工资的形式付给了工人;或者以收购农产品的形式付给农民,工人、农民拿到了这些钱,就变成他们的购买力。这一年,国营和公私合营工业企业职工的全年平均实际工资比较一九五二年提高了百分之五;全国就业职工比较
一九五二年增加了约百分之十五左右,随之而来的是工资基金扩大了,社会工资总量的扩大,也就意味着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这一年,为了供应日益增多的城市人民的生活需要,以及满足工业原料和扩大出口的需要,国家收购农民的粮食、棉花、麻、烟叶、茶、丝和各种土特产的数量都超过了往年;加上国家适当减低了布价与提高了某些农产品的价格,例如粮食收购价比一九五二年大约提高了百分之八;而农民的负担由于农业税征收维持一九五二年水平并没有增加,这又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很多。所有这一切,就形成了社会购买力增长的速度,超过我国现在商品生产增长速度的情况。根据邓小平同志今年六月间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一九五四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一九五三年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比较一九五二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一点四,但一九五三年社会购买力却比一九五二年约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左右。购买力增长得快,商品生产增长得慢,这就是许多商品从一九五三年开始供不应求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它又表明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赶不上工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当广大劳动人民购买力有了新的提高而生活又很安定,就必然表现在对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要求的提高上。要求吃好一点,穿好一点,用好一点,这是人们改善生活的一般规律。无论吃的粮食、油、肉类和其他副食品也好,穿的棉、麻、丝、毛织品也好,无一不是农业产品。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仍然是以分散的个体的小农经济为主,耕种方法和耕种技术还很落后。虽然在恢复时期我国农业的发展是很快的,但在近代化工业还没有具备足够的力量来帮助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长时期内,它每年能够增产的指数是有限的,而且很大的部分还要靠天吃饭。过去几年来消费品需要增长的数字,无论吃的和穿的,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或三十左右,但农业生产四年来总共才增产了百分之五十左右,这就使得若干食品供不应求,某些工业原料的供应也发生困难。这是许多商品供不应求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日用工业品的生产不足,也还由于目前我国要集中主要力量建设重工业,不可能也不应该无限量的扩大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历年来我国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是很快的。例如一九五三年的工业总产值,就比整个社会购买力的总值大得多,但是,在工业生产中,除了生产消费品外,目前主要的还要生产生产资料。这是为了从根本上来改造我国经济的落后状态并从根本上克服日用品生产不足的困难所绝对必需的。但是,这些生产资料却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直接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只有用来发展和改造轻工业和农业生产以后,才能更多地生产人民生活用品。这样一个周转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且需用庞大的资金。在这样一段长时间内,国家连续投放的大量资金,都转变成了社会购买力。并且,由于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建设重工业,国家能够用来发展农业、轻工业的力量,也相对地受到了限制。
由此可见,农产品及日用工业品供不应求的趋势,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可能根本改变,而且这种供不应求的趋势,还可能更加明显起来。
但是,并非所有的人对这些道理都已理解了。有些人用旧的眼光来看今天的新事物,说新社会有钱买不到东西,还不如旧社会。有的人则认为人民政府什么都好,可是买东西要排队却很不光采。而国内外的敌人,更借此造谣说:“这是新中国的灾难。”当然敌人的诬蔑是不值一驳的。但是,今天出现的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究竟是好是坏呢?我们认为,是一种好现象。这是因为人民购买力增加了,对消费品的要求大大增加了,这正是新社会的新气象,顶光采的事情。例如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代,能够吃得起肉的只有少数人物,而几万万劳动人民则经常穷得吃不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呢?这种情景已是一去不复返了。以广州市的猪肉消费为例,解放初期每天只宰六百到八百头猪就够供应,现在平均每天宰一千头以上,尚感供应不足。所以,解放以前生产的东西比我们现在虽然少得多,还是卖不完,市场上东西反而显得多。解放以后,最大多数人(工人、农民、其他劳动人民)的生活一天天改善了,我国有六万万多人,大家的生活普遍改善一点点,算起总账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虽然现在粮食、肉类、布匹以及其他许多日用品的生产都比从前多得多,还是越来越不够卖。问题明明是这样摆着的:究竟是以前那样最大多数人买不起东西,少量的东西也卖不完来得好呢?还是现在这样全国人民生活都改善、不管多大数量的东西也不够卖来得好呢?当然是现在这样好。这是我国人民翻了身,生活不断改善的表现。这正是我们革命的好处,是我们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伟大成果,是我们国家兴旺的气象。
斯大林同志在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中央委员会政治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指出:“在苏联这里,群众消费额(购买力)的增长,总是超过生产额的增长,推动着生产向前进展;反之,在他们那里,在资本家那里,群众消费额(购买力)的增长,总是赶不上生产额的增长,总是落后于生产额的增长,常常使生产陷入危机。”这也正是反映了我国当前生产和消费的实际情况。
克服目前许多商品供应不足的根本办法,是目前忍受一点消费品生产不足的困难,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发展了,就能为农业和轻工业的大发展提供必需的技术设备,将来就可以大量生产消费品。反过来说,如不首先发展重工业,目前也许可以多生产一些消费品,但是生产消费品的轻工业如果没有强大的重工业为基础,它就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农业也得不到迅速提高,并且由于没有重工业,也就没有巩固的国防,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也得不到保障。我们就会吃更多的苦头。
既然我们暂时还消除不了消费品的生产和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一定程度的不平衡现象,那么是不是可以根本就不去管它,任其自流发展。当然是不可以的。由于我国小生产还占多数,自由市场也还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对生产和消费如不加以控制,大家都尽量去买,本来基本上够全国人民消费的东西,也要显得不足了,于是更会抢着去买,结果就会有人买多了用不完,有人则买不到,用不上。你争我夺,加上商人投机倒把,市场就会混乱,物价就会波动,工农劳动人民就会吃亏,国家的经济建设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就必须从掌握货源和控制商品分配方面来想出必要的办法。这就是对和人民生活攸关的主要商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消灭这些商品的自由市场,从这些商品的流转中把资本主义成份排挤出去,从而把这些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基本上纳入国家计划之内,加强计划性,消灭对这些商品的投机。从一九五三年第四季度开始的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成就证明,这是行之有效,对国家、人民都有好处的办法。
在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以前,粮食分散在农户手里,国家不可能通盘计划。又由于粮食自由市场的存在和粮商的投机捣乱,许多余粮户贮存观望、等待高价、不愿迅速出卖粮食,致使国家收购粮食的计划在很多地区不能按期完成,粮食销售却远远超出计划,曾一度形成购销不平衡的局面。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以后,农民踊跃出售余粮,国家收购粮食的数量猛烈提高,各地粮食销售数量也按照合理的程度降落下来,粮食市场上购销不平衡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国家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库存;保障了人民必需的粮食需要;农民手里也还保有一部分余粮。
由此可见,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就是在商品不足的条件下,使国家能够掌握到必需数量的商品,以便合理地有计划地调剂全国人民的消费需要,使全国人民的需要都能够得到适当的满足。计划供应虽然要紧缩过高的消费,但整个说来,并不是要缩减一般的消费,而是保证全国六万万人民基本的需要,并且随着生产的增长,计划供应的份额还将不断地提高。所以,国家在过渡时期为了控制商品消费和进行社会合理分配所实行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办法,是进步的办法。我们必须在各方面极端节省,服从国家的分配计划。
我们的前途是无限幸福的,今天苏联人民幸福的生活就是我们的榜样。苏联人民为了首先发展重工业曾进行了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因而奠定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苏联人民今天已有了一切可能,在重工业飞快增长的同时,同样飞快地发展着轻工业、食品工业和农业,更大限度地满足了苏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我们今天的艰苦奋斗,也正为了争取这种幸福富裕生活的早日到来。
现在,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伟大的事业——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在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无私的帮助下,只要我们全体人民继续努力,积极生产,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服从国家计划,我们就一定能够顺利地实现国家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就一定能够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福利。勇敢、勤劳、俭朴的中国人民,过去为了争取民主独立,曾经战胜了无数的难以想像的困难,今天,为了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眼前这一点点困难也一定会被我们所战胜。让我们满怀信心地沿着国民经济不断高涨的道路向社会主义社会奋勇前进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