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不废江河万古流——印度一出翻案戏的风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3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不废江河万古流
  ——印度一出翻案戏的风波
  李文云
  50年前,1948年11月一个寒冷的早晨,在印度安巴拉监狱,因暗杀圣雄甘地而被判处极刑的两个死囚,被押赴刑场。38岁的婆罗门刺客戈德塞,一手举一幅未分治的印度斯坦地图,一手持一面印度教旗,走向绞架;他身后跟着37岁的主谋阿巴特。他们边走还边唱着古老的祷文。几小时后,他们的尸体就在监狱的大墙外被火化,那片土地也被马上翻耕,种上了草,没人能在上面进行任何祭奠活动。
  谁知,在沉寂了半个世纪后,刺客戈德塞又复活了。今年7月中旬,一出名为《戈德塞的自白》的戏剧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公演,引起了轰动。
  舞台上,刺客慷慨陈词,指斥甘地纵容巴基斯坦的产生,造成国家分裂,并对分治时印度教难民的疾苦麻木不仁。戈德塞那狂热的鼓吹,不仅营造了一种使人非相信不可的戏剧性气氛,而且具有一种强大的迷惑力,似乎真要为那次冷血暗杀平反昭雪。长期把圣雄甘地奉为国父的公众,在被颠倒的历史面前一下子懵了。翻案戏上演6场之后,黑市上的票价,也被炒得火热。
  这出两幕剧,以枪杀甘地的凶手戈德塞当年的法庭辩词为脚本,企图戏剧性地展示“甘地谋杀案”的另一面。正如剧本作者声称,他要展示戈德塞的性格,他的信念、思想及他为什么刺杀圣雄甘地。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给刺客一个表白、辩解的机会。
  戈德塞出身于印西南部婆罗门的一个高级支脉。在他看来,印度教徒已经被压抑了近千年,已处弱势,而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体系更加深了这种弱势,已成了障碍,应该剪除。戈氏认为,个人的行为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甘地的信念,就已改变了印度斯坦的历史。他把历史的局限,看做是领袖个人失误,把原本应算在殖民者账上的罪恶,硬加在甘地头上。
  当年,凶手戈德塞在上诉法庭用英语宣读的辩词中,为自己辩解说,他是为了印度母亲而向这位被称为“印度父亲”的甘地执行死刑,因为甘地没有尽国父之责,而成了巴基斯坦的父亲。很显然,这种狭隘的论调,是对伟大的非暴力主义者甘地的贬低,是对毕生追求种族亲善、教派和睦的甘地及其精神的玷污。
  圣雄甘地为印度独立奔走呼号、奋斗一生。印巴分治时,已值暮年的他,常袒露着老迈、瘦弱的血肉之躯,徒步数百里,去劝阻一处又一处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血腥仇杀。而正是由于他传奇般的人格力量,才获得成功。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却在祖国独立成功时,以79岁高龄而被本国人而且同是印度教徒的刺客当众枪杀。就在他中弹倒下时,甘地还口呼神名“罗摩!罗摩!”一手触额为刺杀他的人祝福。
  值得思索的是,《戈剧》的剧本作者早在1984年就完成了创作。14年来,由于没有得到官方舞台演出检查委员会的批准,一直未能公演。而今年,在印度人民党大选获胜上台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检查委员会也换了人马。剧本稍作了小修小改,就获得了批准,在该邦公演。
  《戈剧》的上演,不仅震动了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各界人士,也在印度议会引发了一场风波。在人民院,印度国大党及其他反对党要求政府对此明确表态,要求对这样一出颠倒黑白、蛊惑人心的翻案戏明令禁演。在联邦院,由于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的激烈交锋,会议被迫中止45分钟。议会反对党领袖、国大党领导人帕瓦尔谴责了该剧的作者,因为该剧作家在一次接受采访时竟望人们在看完戏后,就去捣毁甘地的雕像。反对党批评这种言论只会引发治安混乱、社会动荡,使人民陷于困惑。
  印度人民党政府的某些政要,虽从内心并不情愿禁演此剧,但迫于议会反对党的巨大压力,及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那些研究甘地学者的强烈反对,不得不“建议”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禁演此戏。
  这一出戏由公演到禁演,实际上反映了印度人民党政府执政后,印度社会教派主义思潮抬头的倾向,反映了印人民党与国大党之间的一次政治较量。甘地身后50年,直至这出翻案戏的公然上演前,印度历届政府都对圣雄甘地采取了盖棺定论的政策,不提倡公众在此问题上再去争议。这是因为印度各界已基本认定,圣雄甘地是本世纪的伟人之一。他对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是不容置疑的。甘地及其思想体系的历史地位也早有公论,对圣雄甘地的谋杀是卑怯的懦夫行为。刺客戈德塞早在被法庭审判之前就遭到了人民的唾弃。“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将来,戈德塞的名字也许与伟大的甘地有了某种联系,但他根本就不可能与甘地相提并论。
  (题图为我国画大师徐悲鸿为甘地画的速写,右下角为圣雄甘地的亲笔签名。)(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