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8阅读
  • 0回复

摸清水灾规律 掌握作物特点 鄂州大力推广避灾农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3
第4版(地方新闻·视点)
专栏:头条竞赛

  摸清水灾规律 掌握作物特点
  鄂州大力推广避灾农业
  本报武汉9月12日电 今年,当长江洪水经过湖北省鄂州市临江乡黄柏山五组沿江民垸时,这里农民种植的作物已提前收获,错开了洪涝灾害的时差,没有因灾受损。据统计,近3年,由于推广了避灾农业,鄂州市减少了农作物被洪水淹没带来的损失270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2.8亿元。
  鄂州境内长江沿线现有围垸47个,滩地11.2万亩。自70年代围堤垦地以来,大部分围垸每遇长江大汛,屡遭洪水漫渍;加之这些围垸内种植的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生长周期长,洪水淹没时颗粒无收,水退后不能及时补茬,大量人、财、物力付之东流。
  1995年鄂州市长江沿线大部分滩地围垸再次遭到洪水洗劫之后,市委、市政府针对沿江围垸不允许加高民堤高度而造成干堤受威胁的实际,依据长江水位涨落规律和农作物生长特点,对沿江滩地种植模式进行改革,大力推广“油菜—玉米—蔬菜”、“小麦—玉米—蔬菜”等种植模式,既减轻了洪灾损失,又适应了退水后农作物的及时补茬。
  同时,鄂州市不断修订防洪战略,从“抗灾”到“减灾”,再到“避灾”。近几年来,全市在逐年加大水利投入,加高加固长江干堤和内湖围堤的基础上,将内湖围垦土地退田还渔,开挖精养鱼池8.1万亩,退田还湖种水生菜莲、藕、茭白等8.6万亩,将3.7万亩受季节和天气影响的双季稻田推广“油—杂—再”种植模式。
  在享受避灾农业丰厚回报的同时,鄂州人进一步摸清灾害的发生规律,掌握作物的生长特点,采用农业、工程、生物等技术,以较少投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最近,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发展避灾农业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种植模式、技术措施、政策激励等方面对推进全市避灾农业作出了具体部署。(方明 李国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