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114只贝壳 114份爱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5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114只贝壳
  114份爱心
  姜友新 戴元辅 徐爱民
  去年7月,江苏射阳县洋河乡洋中村段金芳不幸病逝。家人含着泪收拾遗物:一条打了20多个补丁的衬裤,一双穿了15年的布鞋,还有一个从来没让人见过的土色小陶罐,罐口用红绸布扎着。段金芳二女儿陈振华打开陶罐,里面是一堆五颜六色的贝壳。她一个一个地数着,数完后失声大哭:“这114只贝壳是在我家寄读过的孩子的数字,他们是妈妈的114个孩子呀……”
  二十八载深情
  洋中,是黄海边上的一个小渔村。这里的渔民长年生活在海上和内河,没有固定的陆上定居点。小孩上学成了一大难题。1969年春,21岁的段金芳嫁到洋中村,看到不少孩子上不了学,便与丈夫陈金文商量,上岸砌房定居,让孩子寄居读书。
  夫妻俩决定将房址定在距洋河小学不远处的一个土墩子上,他们打坯垒墙,割草封盖,将3间小茅屋盖了起来。但床、桌、椅什么都没有,段金芳一咬牙,把一块钟山表和唯一值钱的家当——古式三门橱低价卖了。她将换来的22元钱用手帕包了一层又一层,揣在怀里,借了辆拖车到离家5公里远的射阳林场买来槐树,请木匠师傅打架子床,做书桌……
  一个为孩子们营造的温馨小屋终于建好,那年冬天,段金芳迎来了陈金良等8名渔家孩子。
  次年春,天气冷得出奇。为改善孩子们的生活,每天天一亮,段金芳就扛着铁锄出门开荒。一天,陈金文从海船上回家,在地里找到了她,见她忙得这么认真,问她是替谁家帮工,段金芳自豪地一笑:“这是我自己开的地哩。”陈金文望着妻子瘦弱的身体和一双满是冻口子的手,很是心疼:妻子本可以向寄宿孩子收点伙食费,可她却宁愿自己开荒种地。
  春去秋来,时光荏苒,段金芳扶助渔家孩子读书从没间断过。转眼间,她的两个女儿茂花、振华渐渐长大了。在女儿们的记忆中,妈妈总是很忙很忙,似乎从来抽不出时间关心她们。这也难怪,家里的孩子多了,而妈妈总是先要照顾寄宿的孩子们。
  1981年,段金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向党组织表示:要做得比以前更好!在照料孩子之余,她又重新拾起了织网的老本行,以此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白天没时间干,她只好晚上织,一织就是半夜。日积月累,竟积攒了上千元钱。丈夫对她说:你一年辛辛苦苦忙到头,该给自己添点衣服了。可她莞尔一笑:“孩子比我更需要!”不久就请人到县城买回了100多本儿童课外读物。
  1991年夏天,住在她家的小曹军突然腹部剧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段金芳心急如焚,她关照大女儿保护好其他孩子,自己用雨衣裹好小曹军,背着他一头钻进了风雨中……好不容易一步一滑地赶到乡卫生院,由于条件限制,孩子需要转院动手术。距洋河最近的射阳盐场医院也有5公里,可眼下风雨交加,汽车又不通,怎么办?看看伏在肩上昏沉沉的孩子,她咬咬牙,又一口气向盐场医院方向奔去。医生诊断曹军患的是急性阑尾炎。如果再迟些,后果不堪设想。手术签字时,人们才得知这位浑身透湿、疲惫不堪的妇女并非孩子的亲生母亲。
  “我决不收一分钱”
  孩子们在段金芳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健康成长,但过度的劳累使段金芳的肺病越来越重。家里人让她去医院治疗,可她舍不得花钱,更舍不得离开孩子们。1996年冬,她的病情急剧加重,乡里的医生建议到县医院治疗。段金芳还是不肯。家人拗不过她,只好把她送到了乡卫生院,断断续续住了20多天院,有一天,段金芳问医生药费花了多少钱,医生告诉她2000多元。段金芳再也躺不住了,当天就一个人悄悄回了家,任凭家里人怎么劝说,她也不肯搬回去。
  在她家寄读的珊珊的父亲陈宝为得知段金芳因治病而欠债后,心里非常难过,他专程从崇明赶回洋河,连夜赶到段金芳家,送来2000元钱。段金芳婉言谢绝。老陈以为段金芳不好意思,就先将钱收了起来,当晚和孩子一起住在段金芳家,第二天一早,他悄悄将2000元钱留下,准备回上海。谁知被段金芳发现了。段金芳真诚地对他说:“老陈,我如果为了钱让你们的孩子寄读,我早就发财了。你如果执意要把钱留下来,那你就带走珊珊;要是你真想让珊珊安心读书,你就别为难我,我坚决不收一分钱!”老陈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1997年7月17日,段金芳为孩子们烧好晚饭,猝然倒在地上,满头汗珠,脸色蜡黄,呼吸十分困难。家人和邻居把她抬上车,准备送往县城医院抢救。她却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女儿说:“你留在家里,孩子们离不开大人……”看着妈妈坚毅的神情,大女儿茂花只好强忍着悲痛留在家里。深夜一点钟,躺在病床上的段金芳已不能说话,站在她跟前的二女儿振华附在她耳边问她还有什么要嘱咐,段金芳艰难地用手比划了一下一个小孩子的高度,便猝然离世。在场的人失声痛哭,大家都知道段金芳舍不得丢下她那群孩子……
  28年间,在段金芳家住过的114名渔家子女中,寄读时间最短的半年,最长的达6年。年龄最大的不过9岁,最小的仅4岁。寄读的孩子中有90多个读完了初中,1人上了大学。
  爱心在延续
  安葬后的第二天,陈振华在母亲的遗像前作出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决定:辞去乡农机站的会计工作,继续扶助渔家子女在家中寄读,坚决不让寄宿在家的6个孩子再次失学!时隔不久,陈振华又把自己准备办婚事的2000元钱拿出来,在银行开了一个账户,作为“振华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洋河乡成绩优异的小学生……
  消息传出,乡党委、政府领导在感奋的同时,做出了一个为人称道的决定:不让陈振华辞职,以保证她有比较固定的经济收入,并委派洋河小学的老师和陈振华结对帮扶。
  类似的寄读点在不断增加,如今,洋河乡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100%。
(附图片)
  段金芳和她的孩子们。高晓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