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三年前一场大水冲破了圩堤,安平乡房屋倒塌,良田淹没;三年后的水更大,持续时间更长,而圩堤却安然无恙,堤内一片丰收景象 “淹平”何以变安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5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三年前一场大水冲破了圩堤,安平乡房屋倒塌,良田淹没;三年后的水更大,持续时间更长,而圩堤却安然无恙,堤内一片丰收景象
  “淹平”何以变安平
  本报记者 刘杰
  有人曾形容安徽省铜陵县安平乡像长江边上的一个盆,自明清时代起就时常被汹涌的洪水灌满淹平,故得名“淹平”。解放后,安平圩逐步得以整治,“淹平”也因此成为了“安平”。但1995年7月的一场大水,又让安平人饱尝了淹平的滋味。那年,水位日涨,这并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重视,就这么一疏忽,本来单薄的堤坝被一个漏查的管涌给捅破了。安平圩溃堤,12个行政村的2.3万亩土地全部被淹,2人死亡,70%农户的房屋倒塌,2万多人被迫跑到大堤上,直到10月才重返家园。这年直接经济损失达3.8亿元,安平元气大伤。
  今年8月27日,记者乘船来到了这里。乡党委书记程其林说,横港最高水位一度达到15.84米,圩堤在高水位浸泡下已有63天,而安平26公里长的大堤真正是固若金汤。圩内庄稼生长茂盛,一派生机勃勃。
  程其林介绍,1995年大灾之后,当年人们痛切地感受到,没有牢不可破的大堤,就没有稳定的发展环境。有人提议,把每年的7月3日作为纪念日,管涌决口处就是个最好的纪念场所。乡党委顺应民心,提出“一年恢复两年上,苦干三年达小康”的口号。
  首先是修好26公里的“生命线”。全乡农民当年筹资47万多元,投入加固堤防。为了对子孙后代负责,乡里决定机械化施工,到上海、山东等地买回了8台铲运机,轰隆隆地开上大堤。一直干到今年6月入汛,10多公里的危险地段全都加高加宽加固,工程总土方达50多万立方米。
  与“生命线”并行的是“经济线”。安平乡在恢复生产中坚持高标准、新起点,规划建设了新村,路成网,林成行,田成方。乡里争取了全省高效优质棉制种项目,办成了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区,从“苏棉8号”到美国保铃棉,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人均收入打着滚儿往上翻。
  今年7月3日,全乡群众来到了当年决口的地方,在那里集体宣誓:不忘破圩苦,牢记洪水愁,誓与大堤共存亡!全乡除老弱病残及早转移外,其他人全上了堤。12个村的党员和村干部各把一段,全乡抽出200多人组成“抢险突击队”,20个对讲机分布各个工段,70多艘装满抢险物资的船只沿堤摆放,哪里有险情,就往哪里冲。人们顽强地与百年一遇的洪水展开较量,排除了10多处险情,保住了圩堤,保住了家园。
  题图:当年墙上标语仍在,那场水灾的创痛更是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底。刘杰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