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不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5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不好
  津江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不好。对干部要教育,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这番话虽是在二十年前着重对军队领导干部讲的,但至今读来,仍深感其中蕴含着普遍和长远的指导意义。领导干部在一个地方呆久了,确实会带来许多问题。兹择要列举之:
  一曰眼会不明。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形,有的领导干部刚到一个生疏的地方,对各种事物能够留心细察,既有助于拓展视野,增长知识,又有利于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而时间一久,看多看惯了,却反而漫不经心了,犹如晋刘伶在《酒德颂》所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由于犯了熟视无睹的毛病,对新事物视而不见,对旧事物见而不怪,当然很难担当起除旧布新的变革使命。在这种情况下,换个地方,正是救治此种“眼视症”的良方。
  二曰耳会不聪。领导干部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和一部分人打交道多了,渐渐地,耳边听熟悉而又相同的声音多了,听不熟悉的特别是不同的声音也就少了。这是做工作十分忌讳的“偏听”。“偏听则暗”,历来如此。两侧之耳,本来的功能是为听两种声音,以便求知事物的两个方面;假若聋了一侧,老是只听一种声音,当然会陷入“一分法”,对事物作出片面的判断,以此指导工作,没有不出差错或乱子的。
  三曰口会不慎。领导干部在一个地方呆久了,自恃人熟事熟情熟,颇有驾轻就熟之感,极易失之谨慎,飘飘然起来,嘴上也就缺了“站哨”的,或讲话离谱,或吃请越规,重者沾了“狂、馋”二字仍不警觉。这方面的教训已经不少。反之,刚刚走马上任者,大多比较谨慎,口狂嘴馋的毕竟极少。
  四曰身会不勤。领导干部到一个新的地方,对人对物茫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逼着你迈开双脚,扑下身子,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学个“每事问”,做个“每事记”,自然离不开一个“勤”字。而如果老是在一个地方,以为基层已去过多少次,调查已搞了多少回,坐在办公室里,何愁不能说出个一二三;向上汇报有“老账本”,对下讲话有“老经验”,便会不知不觉地生出惰性来。惰性既出,艰苦奋斗、关心群众的优良传统必丢,哪里还谈得上调查为先、勤政为民、落实为本呢?
  五曰风会不正。在一个老地方,有的领导干部以“老”字号自居,易于滋长不正之风。思想骄傲自满,不讲民主;生活贪图安逸,不求进取;用人近亲繁殖,不重德才;处世搞关系网,不顾大局;掌权谋取私欲,不为公利……许多不正之风都往往是同某些领导者背上的“老”字号包袱兜在一起的。预防和治理不正之风,要靠教育,靠监督,也要靠制度,而干部交流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交流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制度。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某些领导干部由于能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加之组织严于教育、管理、监督,在一处呆的时间虽长,却仍从善如始。但这绝不是“呆久了”引出的固有结果,就“在一个地方呆久了”这件事本身来说,无论对事业的发展,还是对个人的长进,都是不利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之于人,也有一定道理。必要的交流,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可以多接触一些人,多了解一些情况,遇事也会谨慎一些。”
  现在,一些同志对交流心存疑虑,有的是不敢易地去创造新局面,有的是不想离开条件较为优越和安逸的环境,也有的是不愿摆脱自己已经陷入的那个小圈子。这些思想误区尽管有轻有重,有浅有深,但都恰恰说明了交流的必要,也都恰恰说明了加强这方面教育的重要。至于对有些干部在交流中个人存在某种实际困难,组织上也要合情合理地给予帮助和解决。江泽民同志指出:“领导干部长期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工作,不但不利于他们的进步和提高,而且弊端甚多,一些不正之风也往往由此产生。因此必须有计划地实行领导干部的定期交流制度。”我们应当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高度,自觉地坚持并执行好干部交流制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