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弥勒县走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7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弥勒县走红
  本报记者 汪波
  到云南弥勒采访口福不浅,尝到了喜摘第四届世界蜂产品博览会金奖的弥勒蜂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高原纯蜜——“红蜂”,喝到了由弥勒葡萄酿制的刚上市不久的干红葡萄酒——“云南红”。品“红”、看“红”、说“红”,记者记下了弥勒县走“红”之原由。
  弥勒县城位于滇省东南部,红河州北部。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全县8乡6镇,居住着汉、彝、傣、苗、回、壮等民族,人口47万。弥勒具有得天独厚的土质、气候资源,这块丰富的红土地与葡萄种植有着不解之缘。30年代,一位葡萄牙传教士把他带来的葡萄种子播在了弥勒的红土地上。这位传教士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葡萄已成一大支柱产业。今年2月,弥勒用5000亩10年旺生葡萄,开发生产出1000吨干红葡萄酒——云南红,投放市场后迅速畅销全国。
  36岁的弥勒县县长陈霖(彝族)说起“红”来分外兴奋,他笑着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弥勒县、云南省成为中国的波尔多地区。波尔多地区是法国最著名的葡萄产区,是葡萄美酒的故乡。
  年轻的县长为什么做了这样一个梦?
  今年以来,中央对烟草实施“双控”政策,云南各级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减少。仅弥勒县财政就少收入5000万元,农民少收入1.8亿多元。
  烟草形势的变化既给云南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又为云南葡萄等后续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与机遇。
  弥勒在思考。烤烟面积的巨量下调,使新兴后续产业所需的土地资源有了保障。弥勒在苦苦寻求新兴后续产业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葡萄是一种高价值能尽快富民富县的产业。有例为证,河北省涿鹿县卖葡萄收入超万元的农户有1.2万多家,怀来县种葡萄的果农人均增收500元。“葡萄是一项永恒的产业。法国靠葡萄已养了几代人”,陈霖县长的见解更让人回味。
  云南的地理、气候适宜葡萄的种植。1996年,法国专家考察后认为,云南省内金沙江流域和红河州的弥勒等地可种植法国优质酿酒葡萄,特别是用于酿造干红等优良品种。我国专家经过近半年的科学论证和测定认为,沿昆河公路的红河州可形成一个葡萄种植带,有近30万亩可改造的山坡荒地完全可形成产业化的葡萄种植区。弥勒首当其冲,天时地利俱佳。全县已有5000亩葡萄园,每年可提供3000吨的优质酿酒葡萄,并建立了1170亩葡萄种苗基地。目前利用基地培植的种苗新植葡萄近5000亩。一个葡萄园就是一座绿色工厂、一个绿色银行。弥勒增强了选择葡萄产业为又一大支柱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1997年,云南省政府确定弥勒为开发酿酒葡萄为主的“18项生物资源工程”地区之一,决心以弥勒为基地,创出云南红葡萄酒名牌,形成云南“红烟”、“红茶”、“红酒”三足鼎立的大产业新格局。
  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弥勒挂出了“18办”牌子,成立了以县长陈霖任组长的葡萄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开始在富庶的红土地上规划万亩连片的葡萄种植基地,打响了创云南葡萄名酒的战役。
  打有把握之战,打能胜利之仗。弥勒先后出台了葡萄种植的多项政策和措施,加强了组织领导。本着“您投资我欢迎,您发财我发展”的原则,吸引客商连片种植。云南神泉葡萄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和蒙自高原葡萄园艺场率先入主弥勒,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建成了云南省首座葡萄种植示范园和种苗基地。
  “是政府提倡、号召的,相信不会错,一定能有好收益。”正在葡萄园里干活的前哨镇一位农民很有信心地说。前哨镇副镇长何坤接过了话茬:“农民们现在已开始从种烤烟转向种葡萄,积极性很高。全镇已有620户农民种上了葡萄。一些看好葡萄种植的单位和个人也纷纷来前哨承租土地,目前承租的土地已达700多亩。”
  弥勒已为“红”字制定出发展目标,5年时间保证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产量5万吨,农民收入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上亿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