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老黄牛”带出富裕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7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老黄牛”带出富裕村
  □丰汩 胡红兵
  在常人眼里,村委会主任连“芝麻官”都算不上,不可能有什么能量。但今年61岁的共产党员陈国武将一个武汉市有名的边远穷村——东西湖区辛安渡农场红星大队五队带成省级“科普文明村”。1997年,全村46户人家户均纯收入高达1.4万元,人均纯收入3800多元。
  1980年,村民们一致推选在大队任农技员的陈国武当村委会主任。他决心带领村民依靠科技闯出一条致富路,承包了全村人都不愿种的60亩“死疙瘩”地,用掌握的技术在田里做试验。一年下来,10亩油菜制种收入3700余元,16亩杂交水稻制种获利4.2万元,15亩棉花收入1.5万元,一下子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裕户。乡亲们看在眼里,服在心上,从此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
  不久,老陈萌发了办一个家庭农业技术推广站,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向农户传授科技知识的想法。在大队的支持下,他自己出资1000多元修建了两间平房,并购买了一些书籍,农场教育科提供了20多套桌凳,推广站很快建成了。
  1988年,老陈又自己投资1000多元购买了一台扩音器,一只高音喇叭和一个话筒,办起了家庭科普广播站,及时把科普知识和致富信息传送到田头和村民的家里。什么时候灌水、施肥,都讲得清清楚楚,乡亲们说:“按他播的,一做就灵。”
  老陈有个愿望,致富不能落下一个乡亲,全村都富才算富。这个村有个叫汤文喜的困难户,父亲早逝,与母亲种了10亩责任田,由于不会管理,不懂技术,欠下数千元的债务,田荒了,心也凉了,一度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为了帮他走出困境,老陈到田间手把手地教他种植。当年,汤文喜种了10亩杂交水稻种,老陈教他人工赶花授粉,传授化调、配方施肥等技术,汤文喜一年脱贫。
  而今,陈国武已在村委会主任的位置上干了18年,连选连任。村民们一致要求:“陈主任不能退,我们少不了他这带领群众致富的‘老黄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