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原则性是领导工作第一位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7
第10版(理论)
专栏:

  原则性是领导工作第一位的
  邵景均
  内容提要:●坚持原则,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这是党性的最高原则,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原则性是第一位的。
  ●领导干部要坚持社会主义宪法原则、一般领导和管理原则,以及具体管理原则。在领导工作中,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人民满意原则,坚持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法治原则。
  ●领导干部要增强原则性,必须具有正确的领导目的、正确的领导价值观,能够正确认识领导规律。领导干部要敢于挺身而出,制止违法乱纪、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言行;同时,要积极投身于创造性的领导实践中去。
  领导干部坚持原则十分重要
  江泽民同志针对现阶段我国领导干部队伍的现状,明确指出:“坚持原则,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这是党性的最高原则。邓小平同志讲,领导工作要有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原则性是第一位的。”这个要求和论断,对于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任何一个有作为的领导集团,为了实现其领导目的,保持正常的领导秩序,总是要确定一系列原则,用它来引导、约束和规范领导行为。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党的原则是建立在无产阶级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基础上的,以广大干部自觉执行为显著特点,因而具有前所未有的真实性,显示了原则的巨大威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我们党的原则的胜利,是广大领导干部原则性的胜利。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干部坚持原则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却缺少应有的原则性。有的对党的原则不学习、不研究,一事当前讲的是关系、面子和个人的好处,而不讲原则;有的私欲膨胀,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不惜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违背“党性的最高原则”;有的唯利是图,拿原则作交易,搞“权权交易”或“权钱交易”,玷污原则的纯洁性;有的大权在握,一意孤行,不顾党纪国法,也不把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放在眼里,肆意践踏法治原则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等等。这些行为造成了严重恶果,极大地破坏了党和人民的鱼水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不解决好领导干部讲原则的问题,那么就很难解决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其他问题。这一点,理应引起全党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领导干部要坚持的是一个原则体系
  讲原则,必须明确所要坚持的是什么原则。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党和政府的领导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组织、决策、人事、信息、财务等各个方面,而原则是办事情的规范化要求和依据。因此,领导干部所要坚持的原则不可能只是一条两条,而是一个原则体系。这一体系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社会主义宪法原则。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原则是一切领导工作的最高原则。其中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二个层次是一般领导和管理原则,如法制化原则,科学化原则,系统化原则,标准化原则等。它是从总体上提出所有领导阶段、环节和方面都必须遵循的规则。第三个层次是具体管理原则。它是针对某一个具体部门、领域、环节的原则,具有技术规范性质。如组织、决策原则及工业、农业管理原则等。这三个层次的原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具体原则,领导和管理就无法进行;没有最高原则和一般原则,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在领导工作中,领导干部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必须坚持人民满意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社会主义干部的根本属性是“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因此,领导干部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千方百计地让人民满意。人民满意原则,是宪法“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化,是领导干部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邓小平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讲的就是这个原则。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党在各个时期的工作落脚点,无不是为了人民的满意。民主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救国,“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是如此;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使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和共同富裕,也是如此。基层领导干部离群众最近,同群众面对面地打交道,其工作情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愿望,因此更要把人民满意原则时刻放在心中。坚持人民满意原则,就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了解民心,坚持为群众办好事而不办坏事,切实把好事办好。
  在领导系统中,必须坚持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原则。现代各级领导组织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中的任何领导集体、领导干部的行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系统行为的性质。如果离开领导系统的运行轨道,领导行为就会走上邪路,无法实现正确的领导目的。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一切活动必须有利于实现领导系统的整体效能,坚持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干部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是提倡照抄照搬,而是要维护中央的权威,服从中央的指挥,把中央精神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实事求是地做好工作。
  在领导集体内部,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领导,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领导方式。要使领导集体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坚持我国宪法所规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一方面体现了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另一方面又能够把大多数人的意志集中起来,形成权威,提高领导工作效率。从领导班子的建设来看,只有依靠民主集中制,才能充分发挥领导班子“一班人”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我们党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的时候,突出地论述了领导干部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必然招致严重的后果。能否正确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关键在于“一把手”。“一把手”要发扬民主作风,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鼓励大家开动脑筋,讲心里话;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有魄力团结和引导领导班子“一班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不断提高领导工作效能。每个领导成员都要以对党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参与集体领导;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法治原则。领导干部承担着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靠“人治”是搞不好现代社会管理的。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坚决反对那种不讲民主、不讲法制的做法,大力提倡法治。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法治原则,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依法进行社会管理。
  领导干部原则性具有多重成因
  为什么在领导实践中有的干部讲原则,而有的干部不讲原则呢?这就需要搞清楚领导干部原则性的成因。主要是:
  正确的领导目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这同样是适用于领导领域的真理性论断。所谓“根本”,就是说有关领导工作的一切问题,包括原则的确定和实行,都是从“为什么人”这个问题派生或延伸出来的。我们党的一系列原则之所以是正确的,焦裕禄、孔繁森等之所以成为坚持原则的好干部,从根本上说完全是“为人民”所致。反观像陈希同、王宝森那样的人,他们当领导干部完全是为了个人和自己那个“小圈圈”的私利,因而从根本上与党的原则处于对立状态。讲领导干部的原则性,首先就得认真地看一看他的领导目的是什么,到底是“为谁当官”、“为谁掌权”。
  正确的领导价值观。领导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始终离不开实践者对领导价值的判断和取向。“当什么样的领导干部最值得?”这种价值观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领导干部重视什么、轻视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有些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当坚持原则可能会触及某些人利益的时候,或者可能迫使自己付出某种代价的时候,或者有一定风险的时候,便会在原则面前退缩。作为领导干部,既然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走上了领导岗位,就应当懂得人生价值的要义在于对人民和社会进步事业无私奉献,使自己成为正一方民风、富一方百姓的政治家,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的人民公仆,任人唯贤、远见卓识的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
  正确认识领导规律。事实证明,领导干部对原则并不是“想”坚持就一定能坚持,还要看对原则认识的程度和理解的深度;只有从规律的层面上认识和把握原则,才能提高坚持原则的自觉性和准确性。党的正确原则是对领导规律的正确反映。如果对原则背后的规律缺乏正确认识,那么在执行原则过程中就很难避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顾此而失彼”等现象,进而表现出某种动摇性、软弱性。有些领导干部在坚持原则方面之所以有很高的自觉性和准确性,实现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随心所欲不逾矩”,归根结底是因为对原则背后的规律有较深刻的认识。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原则是人定的,规律是客观的,二者没有什么关系;一定要看到,违背正确的原则就是违背规律,而违背规律是不能不受到惩罚的。
  领导目的、领导价值观和领导规律具有内在联系,共同决定着领导干部的原则性。增强原则性,必须在解决这些根本问题上下功夫。
  领导干部原则性体现在创造性实践中
  领导干部有没有原则性,原则性强不强,只能靠领导实践来检验。过去有一种认识,说哪一位干部原则性强,就是板着面孔说“不”。的确,当有人违法乱纪、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时候,领导干部敢于挺身而出说“不”,无疑是原则性强的表现,这在当前是非常需要的。但是,仅仅会说“不”是不够的。领导的根本职责是率领并引导群众朝着社会进步的方向前进,本质是创新的。因此,领导干部的原则性必然体现在创造性的领导实践中。努力创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经验的重要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的改革创新是空前的,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和经济社会发展也是空前的,充分地表现了党的原则的巨大威力。虽然,创造性实践蕴涵着一定的风险,但它却是有价值的实践,能产生社会进步效益。如果我们不敢改革和创新,仍然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左”的圈子里打转转,所谓的原则性往往会被扭曲。讲原则,就必须有创新和进步;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是没有资格谈论原则性的。
  当前,按照社会主义原则进行创造性的领导实践,“首先是解放思想”,敢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领导,就是要解决问题。对应该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不去努力解决,是领导干部缺少原则性的表现,是领导干部的失职行为。目前,各地都有许多新问题亟待解决,有作为的领导干部要把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看做是创造的机遇、成功的召唤,是创造性实践的最佳着力点;而在困难和问题面前畏缩不前,是领导干部党性原则不强和无所作为的表现。创造性实践,不单单是领导干部的事,它首先和主要是人民群众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领导干部只要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就能够创造出辉煌的领导业绩,实现领导干部原则性的升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