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凉山不会忘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7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凉山不会忘记
  新华社通讯员 杨奇松 新华社记者 岳林才
  位于西南腹地的大、小凉山,层峦叠嶂,连绵千里。
  这里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重的特困地区。全州17个县(市)中,国定贫困县10个,省、州定贫困县2个,占总数的70%。那时,彝族同胞的生活现状令人揪心:居住的是低矮、潮湿、窄小、阴暗的破土屋,三块石头支锅灶,人畜饮水只能爬几里山路去背;缺衣少被,到了天寒地冻时,白天围着火堆度日子,晚上人畜挤在一起相互取暖;孩子不上学,祖祖辈辈大多是文盲……据1993年统计,全州处在贫困线下的农牧民达28万多户。
  1992年春,“形象扶贫工程”启动,凉山军分区党委向所属县(市)人武部发出了动员令:“发动10万民兵献爱心,援助彝族同胞治穷治愚,在两个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上树好新形象!”
  两个月后,一组令人欣喜的信息反馈到了军分区、州扶贫开发办公室:2600多名现役军官、人武干部、专武干部,不畏山高路险,会同当地党政领导走进1800多个彝家山寨,与8.4万户贫困户建卡结对扶贫。军分区领导和机关也分别选定了各自的扶贫点。
  改善农牧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实行人畜分居,是“形象扶贫”的一场硬仗。凉山军分区领导随州委、州政府的同志调查归来,在广泛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形象扶贫”的具体指标,即为每户住在高山上的农牧民办9件实事:建一个厕所,挖一口饮水池,修一条背水路,筑一块小院坝,改造一间通风开窗的房屋,垒一个像样的灶台,制作一至两架睡床,救助一个孩子上学,培植一片经济林地。
  群山环抱中的冕宁县拖乌片区,是当年红军长征“彝海结盟”的地方。60多年过去了,“彝海结盟”的佳话影响了几代人,可当年红军播下革命火种的这片土地却依然贫穷。1995年,军分区指导冕宁县人武部带领民兵在整个片区2250多个贫困户中实行了“包产脱贫”的新尝试。
  他们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打好“形象扶贫”攻坚战的根本,以民兵训练基地为依托,先后举办了20多期民兵科技知识学习班。后来,他们还与县职业中学联办起了“农技职高班”。就这样,一批又一批“明白人”,成了拖乌片区形象扶贫的“火种”。县人武部把他们组织起来,修厕所、筑院坝、建家园……3年多时间过去了,拖乌片区的彝族同胞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柏油公路通到了彝海,几座水库、电站陆续建成,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门前的堆粪也没有了,基本实现了人畜分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