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土家文化守护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7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土家文化守护者
  本报记者 周笑浪
  发现秀华山馆是一个偶然。
  那天,记者独自在张家界街头漫行,在一条小街,不经意发现一处造型古朴典雅的湘西土家民居。白墙黑瓦,棕色门窗,古色古香。门口的旗杆高悬着四个扁鼓造型的大红灯笼,灯笼平面上书“秀华山馆”,是熟悉的“刘炳森体”。大门两旁一副墨底绿字的对联气势不凡:
  揽历代珍品张家界内第一馆
  会天下名流武陵山中不二楼
  怀着好奇,记者走进了“秀华山馆”。
  这是一座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三层建筑,具有土家民居特有的古建筑风格,前后楼中间的“天井”是一个袖珍园林,假山、水池、盆景、雕塑布置得别具匠心。更有溪水淙淙,小桥流水,水车徐徐,宛如一幅湘西田园风景画,引得游客竞相拍照留念。
  后楼是土家民俗的精华所在,故名“藏珍楼”。置身其中,琳琅满目的土家工艺品美不胜收,精制的家具,土家银饰、服饰,绣品,古玩字画,陶瓷器皿,据说共有3000多件。从中能阅读出土家先民们的独特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使人顿生思古之幽情。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那些土家装饰木雕。湘西山高林密,土家人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木头,从而产生了许多能工巧匠。因此,古时土家的大户人家,无论房屋的横梁、栏杆、门窗还是床桌椅凳、衣架、洗脸架、梳妆台等都是精雕细刻。从而形成了土家独特的装饰木雕工艺,如浅浮雕、深透雕、透雕、圆雕等。木雕的题材也十分广泛,有的运用象征手法,如“五谷丰登、吉庆有余”、“龙凤呈祥、松鹤延年”;有的取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戏曲人物、小说演义;有的直接表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如耕种、狩猎、爱情、蔬菜瓜果等。
  馆主陈楚华是个地道的湘西土家人,文化不高,初中仅读半年就进县阳戏剧团学艺,后又做过道剧、美工,以后又转行到建筑、森工、园林等部门工作。丰富的阅历、湘西的奇山秀水及土家苗族的别具一格的审美传统,使他在接触根雕后,艺术灵性如火花般迸发而出,1985年,只有4年根雕“艺龄”的陈楚华的作品《鹰》、《奋搏》参加少数民族艺术品赴日展出,受到海外观众的称赞;水旱盆景《牧歌唱晚》也获得中国海峡两岸盆景研讨会“中华杯”大奖赛一等奖。
  陈楚华的收藏始于1978年。一天,他到乡下走亲戚,看到一村民劈旧雕花板烧饭。看着精美的雕花板化为灰烬,他觉得太可惜了,一种保护土家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对艺术品的热爱交织一起,他开始了自己的收藏生涯。
  “看似平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收藏是一件既耗财力又费精力的事,纯民间收藏则难上加难。为了收藏,陈家节衣缩食,常常弄得无米下炊的地步;为了收藏,陈楚华忍痛卖掉自己视为生命的根雕和盆景作品;为了收藏,他常年奔波于田野山寨,废寝忘食。有一年除夕,他竟是孤身一人在一个山洞里度过的。一次,他在一位老乡家发现一个精美的脸盆架,木架两侧雕着龙凤,盆托也是由几条小龙雕刻而成,他毫不犹豫掏钱买下。怕汽车颠簸碰碎盆架,他竟扛着盆架走了好几天返回家中。
  在陈楚华的收藏生涯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这就是他的夫人龚道秀。这个有胆有识的土家姑娘,自从嫁给陈楚华之后,就无怨无悔地支持丈夫的事业。20年来,夫妇俩携手跋涉于山野,浪迹于阡陌,历尽艰辛。因此,陈楚华特命名其馆为“秀华山馆”,夫妻各取一字,以示铭记!
  20年来,陈楚华夫妇踏破铁鞋,以超人毅力将散落在民间的工艺品3000多件一一归并,以期将一个民族散断的历史文化之珠串连修复。
  当藏品达到一定数量之后,陈楚华决心办个展览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土家文化精髓。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陈楚华贷款修建了全国第一家土家族私人博物馆,去年7月1日正式预展,受到国内外游客的热烈欢迎。仅今年3—7月参观者就达2万。
  随着秀华山馆的建成,陈楚华又有新的打算,他计划搞一个反映土家民俗风情的文化系列展,游客们在这里可以了解土家先民的历史、传统,品味土家风味饮食,欣赏土家风情表演,甚至可以穿上土家服装领略一番坐花轿、拜祖先、拜天地、揭盖头等土家婚俗……
  秀华山馆 周笑浪 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