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阿尼玛卿雪山的曙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7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阿尼玛卿雪山的曙光
  新华社记者 陈畅鸣 黎昌政
  编者按:修路,盖房,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牧区经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当前村的藏族乡亲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摒弃落后的观念和习俗,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最近,青海省委、省政府已做出向当前村学习的决定,在全省推广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相信其他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也能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启发,得到收益。
  在黄河的源头地区,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雪山——阿尼玛卿。翻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几座大山,穿过层层群山来到最高一座山前时,我们惊奇地发现,阿尼玛卿的儿女们以特有的毅力顽强拼搏,改变了贫穷和落面的面貌,给阿尼玛卿雪山涂上了一抹亮丽的现代曙光。
  开放的路
  1994年的一天,18辆汽车开进阿尼玛卿的怀抱里一个叫“当前”的地方。因为这里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村庄,人们称它为当前牧委会(相当于村委会)。
  放了一辈子牛羊的德雷黑老人和骚贝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许多老人虔诚地看着汽车轧在崭新的道路上的辙印,像看着活佛踩下的足迹。从没有见过汽车的人们竟在自己家门口看到了。”当车停在路还没修好的终点时,他们围着汽车竟哭出声来。
  这是喜悦的泪,也是自豪的泪,公路已修到了家门口,而且是牧民自己修的。第一期工程就把大山里的草原和山外的世界连了起来,短短的30公里,盼了长长的几百年。
  1992年10月,在党的十四大的会场里,一位身着镶着水獭皮边的藏服的代表很引人瞩目。他就是当前村党支部书记扎昂。参加这样的盛会,这位来自边远牧区的党支部书记心中不仅仅是激动和新奇。党的十四大给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听报告和讨论过程中,扎昂的心中反复琢磨:山里人要走出封闭和落后,必须修一条路!在回来传达十四大精神时,他第一次说出了修路的想法。
  牧民们有的拥护,有的反对。一位老人说:“年年岁岁草黄草绿,我的胡子白了,我的牙也掉了,没听说过这里能修路。”有的人倒是不怀疑路能修通,但也反对:“路修通了,贼进来会把牛羊偷光。”还有人说:“解放后乡上换了十五任书记,每个书记都喊要修路,最后也还是没修成,我们能行吗?”扎昂和党支部、牧委会的一班人已经下定了决心。扎昂骑马出山了,到乡上、到县上、到州上,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大山一层层,路从哪儿修好?县工交局分来了一位学路桥专业的女大学生,扎昂牵了一匹最温驯的马去请她勘测设计。那是5月份,但仍下着大雪,扎昂干脆下马为她牵着马。勘测一段路,至少得来回走五趟。第二天,女大学生骑马骑得腿痛,脚不能着地,鞋跟掉了,晚上哭了一夜。“也难怪,没修路的时候这路也太艰险了。第二天我把她送回县上了。”扎昂说。
  藏族谚语说:“人群中的勇士,危难时才能显出。马群中的骏马,到大川方可认清。”扎昂被迫当起了修路“工程师”,拉绳子,搬石头,党支部和牧委会的全体成员干了起来。几个藏族汉子在山沟里吆喝着、忙碌着,从黎明到天黑。踩镫上马这原本是他们最熟悉、最轻松的动作,那些日子他们累得连马鞍都跨不上去。
  当前人修了6年路,群众集资113万元,共修路102公里,散落在780平方公里的所有牧户都通了公路。如果阿尼玛卿有知,会为这改天换地的举壮所感动,也会为她的儿女们的精神所感动。
  牧委会主任维洛告诉我们:“原来从当前到县上买东西,赶着牦牛来回得走四五天。所运的砖瓦大部分都在半道碎了。现在牦牛解放了,我们舒心了,去县上当天就可以返回。”
  温暖的家
  万里碧空之上,阿尼玛卿雪山闪着寒光。扎昂带我们去夏季牧场。这里平均海拔在3900米以上,年平均温度零下5摄氏度,而且气候多变。在很短的时间里,往往会遭遇春夏秋冬几种天气。
  每年从冬季牧场往夏季牧场搬迁时,正是大草原的雨季。牛羊、马匹和人好像在水里浸透了一样。一次搬迁一般要跋涉六七天。冬季回迁时,天寒地冻。搬迁的队伍后面跟着豺狼。每次搬迁,牛羊都要死去几百只甚至上千只。遇到雪灾,饥饿的牲畜互相吃身上的毛充饥,大批的牛羊骨骸覆盖在草原上,惨不忍睹。
  1983年的一天,当前草原上出了一桩新鲜事:牧民劳年盖房子了。这事被当做新闻以草原上特有的传播方式传开了,骑马的人在路上相遇,相互问过:“乔逮猫”(藏语:你好)之后,紧接着就问:“你听说了吗?劳年家的房子……”“草原上还能盖房子?”“睡在里面会不会做恶梦?”
  劳年的房子显然太简陋了,进门时不小心要碰头。但它代表了一个方向。要结束栉风沐雨、忍冻挨饿的生活,首先要实现定居。从小在草原长大的扎昂和牧委会的一班人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我们不但要带领牧民盖房子,而且要盖好房子。这是我们下一个工作重点。”刚开始,当前牧委会决定出资给牧户盖房子,大家都不愿意,牧民们做梦也没想到会住到房子里。扎昂、维洛和各社社长骑马走帐,一家一户地讲定居的好处,讲房子的好处。终于,星星点点的房子在草原慢慢多了起来。
  当前所有的房子都是牧委会出面跟承包商谈价钱、签合同的,都是统一价格。为购买材料,扎昂不知跑过多少趟西宁,质量监督,牧委会的人不知费过多少心血,但都不是为自家的房子。
  现在,100%的牧户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瓦房。第一次修路,第一次盖房子,当前人的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要解决人的温饱问题,先要解决牛羊的温饱。”在人实现定居的同时,他们还实现了草地围栏、饲草种植、畜圈暖棚的配套。我们在许多牧户家看到,每家的牧场都被铁刺藜丝围着,得到精心的保护。
  凝聚的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草原也像土地一样承包到户,广阔无边的草原被分割成一个个家庭牧场。有人担心“草场分光了,人心会涣散”。在这种情况下,当前村党支部和牧委会一班人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草场和牲畜承包后,牧民收入大增,当前村牧委会人均收入达到近2882元。但牧户之间开始出现了差距。有的人管理不善,牲畜数量下降,收入减少。一社的旺保和曹保两家,开始承包时每家有200多只牲畜,4年以后只剩100只,处于破产的边缘。
  一个寒风刺骨的日子,扎昂路过曹保的家。看见他家屋顶上的油毛毡被风吹走了,上面盖着几块石板。走进屋里一看,冰锅冷灶,一家5口蜷卧着。很快,牧委会给他拉来砖瓦、水泥、钢窗、玻璃,帮他盖了三间瓦房。除了钱和牛羊之外,扎昂把自己的马也送给了他。我们来到曹保家时,他那个破房子还在,和旁边的砖木结构的房子形成鲜明对照。曹保说,他要留着这破房子,给人讲讲党支部和牧委会的功绩,自己也不要忘记这恩情。
  截至去年底,当前村群众捐助扶贫资金已达40万元,当前村牧委会被玛沁县认定为全县唯一没有困难户的牧委会。
  1989年,当前村党支部被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全国基层先进党组织”,1994年当前村被确定为小康示范村,1995年扎昂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前村的敬老院全省一流,合作医疗全省一流,扫盲教育全省一流。当前村已成为青海省牧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