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小米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8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多味斋

  小米汤
  杨顺三
  我家住南阳盆地唐河县,是全国有名的养黄牛第一大县,县城西北的桐河“双黄鸭蛋”又为全国所仅有……姑且按下这些不表,单说那金灿灿香喷喷的小米汤。
  五十年代我还是学童时,村上只要有一家熬小米汤,能香半个村子,若是生人路过不打喷嚏便流涎水。不是吹牛夸张。我是喝小米汤长大的,上高小时就在校立灶起伙,熬小米汤是基本功。凭直观看,小米汤无非是米加水煮熟而已,可事实上并非那么简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里人吃的水是从五六丈深的井里吊桶打出来的,井底白沙清泉,水可鉴人。井水冬暖夏凉。冬日刚从井里打出冒着缕缕青烟的水,人们称之为“井温水”,夏天从井里拔出水桶后不落地的水叫“井拔凉”。这种地道的地下深层泉水,在当时既没化肥、农药的浸渗,也无工业粉尘废气的污染,是熬小米汤天然配就的活水。
  小米汤主料小米质地好。金黄油嫩,晶亮光润。小米加工之前叫谷子。种谷子施的全是草木灰垃圾土粪农家肥。谷子春种秋收历经春夏秋三季产量不高,一般亩产百把斤,顶破天也不过一百公斤。
  熬小米汤都用一色老铁锅。小米汤配料比例全凭主妇习惯性经验,用碗或瓢量米不用过秤。小米汤之香全在一个“熬”字,讲究火候。因此农家做小米稀饭叫熬米汤。先是旺火把水烧开,再将淘好的米下锅,待再开锅后,就转文火细熬。若烧的是硬柴就用柴骨余火不要明火,若烧的是秸秆荒草就细续慢添微弱明火。锅内保持轻轻翻动略有冒泡便可。且忌旺火,那会溢锅,溢出来的全是精华,还会烫伤人。情急熬不出香米汤。一直熬到米胀而不烂且米粒分布均匀,锅上面结一层汤黏,然后盖上锅盖焖一刻钟左右,慢火细熬至喷香扑鼻。
  小米汤有营养,一粒米救三荒。米汤是流质软饭,是危重病人的主食和滋补品,尤其是抢救饥饿病人有神效,几小勺米汤黏喂下立时见效,婴儿缺奶都用它替代乳汁。据说小米汤里的丰富营养的发明者是个孝子:从前有一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母病卧床。儿子进山打柴换米养活母亲,每次熬小米汤总是给母亲盛稠的而自己喝稀的。过了一些时日,母亲病情依旧,儿子却胖了许多。儿子仔细思忖方有所悟。于是就掉个个儿,自己吃稠的让母亲喝上面稀的。果不其然,时过不久,奇迹出现了,母病好转。自此之后,米汤黏之神功便传了开来。
  我们的“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全副武装的“飞机加大炮”,当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战场大都在长江以北的小米之乡。天物造化了小米,养育了老百姓,老百姓用小米养育了人民子弟兵,当时的军饷发的是小米,部队南征北战行军打仗,每个士兵背挂着一条长长的米袋子。我还隐约记得,就是解放后的一两年里,县、乡干部的薪馈还是小米。干部下乡搞土改帮助工作,腰里掖着条米袋子,挨家挨户轮流搭伙吃饭,每顿饭四两小米外加八分菜金。如今,报刊上说多吃五谷杂粮可减肥健身。为了对付自己“中部崛起”的身体,我几乎天天喝小米汤。但感觉淡涩无味,以前那种感觉不再。我想这是高效化肥和水质差之过。小米的产量上去了,那天赐的原味却下去了。
  我企盼着,科技快快发展,让小米既能高产而味道又能返璞归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