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做人民的儿子——记湖北省阳新县民政局局长王贤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8
第1版(要闻)
专栏:

  做人民的儿子
  ——记湖北省阳新县民政局局长王贤田
  本报记者 罗盘
  编者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是国家人事部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国家公务员提出的一项内涵深刻而又具体实在的要求。连续三年,中宣部、人事部在全国开展了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广大公务员积极拥护,自觉行动;人民群众热烈欢迎,关心支持。随着这一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扎扎实实地展开,一大批受群众爱戴的公务员不断涌现。值此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5周年之际,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刊登他们当中几位优秀代表的模范事迹。
  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湖北阳新县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县、烈士县、水灾多发县。在民政局长的岗位上,王贤田始终把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心甘情愿做人民的儿子,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不久前,中共湖北省委作出决定,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灾害面前挺身而出
  王贤田担任县民政局局长8年,阳新经历了5次特大水灾。危难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把灾民的事当成最大的事来办。
  1994年7月11日,一场特大暴雨突降阳新。晚上11点,他拿起雨伞就要出门。妻子拦不住,又放心不下,就与丈夫一起走出了家门。此时,全城断电,一片漆黑,街道水流汹涌,许多房屋倒塌,夫妻俩在齐腰深的雨水中搀扶着艰难行进。为了妻子的安全,他就近把妻子推到岗亭上,说:“就在这里等我!”说完就独自一人在水中摸索前行,几次被洪水冲倒,几次掉进深坑,终于赶到了民政局办公室,马上组织救灾工作。凌晨4点,当他返回交通岗时,妻子还在雨中哭喊着他的名字。凌晨6点,他又赶到受灾严重的几个乡镇,迅速转移群众。当他安排群众转移完毕时,100多灾民全都发自内心地高呼:“共产党万岁!”这一年,在抗洪救灾最紧张的60个日夜里,王贤田跑遍了全县22个乡镇、210个村、815个居民组,体重减少了10公斤。
  今年长江流域再次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阳新的灾情非常严重。这时,王贤田不巧旧病复发,县委让他去外地住院治疗。可他再三请求,硬是在长江大堤上连续战斗了近两个月。8月7日,王贤田驾船到宝塔湖大堤接运灾民。在宝塔村,他看见工棚内有母女俩在哭泣,原来这家的粮食被冲走了,女儿又患上严重肾炎。王贤田连忙从刚领到的工资中拿出200元给这位妇女。3天时间王贤田安置好了近万名灾民,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全县23个重灾镇,核实灾情,慰问灾民,到省、市报灾,申请款物。灾后,他又到太子镇港边明村办灾民新村点实地指导,如今,这里的32户重灾户的新房已经建起。
  时刻牵挂群众冷暖
  王贤田常常这样说:“身为民政局长,当你拿起饭碗吃饭的时候,要想一想群众有没有饭吃,有没有水喝。只有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才能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早在1975年,他奉养一位孤寡老人,同老人的父子关系一直保持了18年,直到老人去世。现在,王贤田家还赡养着一位名叫明花的老太太。无依无靠的明花老人,原来靠讨饭为生,王贤田知道后便把她接到家里来住。明花老人这一住就是26个年头。多年来,王贤田共赡养4位老人,还先后帮助过70多位有困难的老人和孤儿。
  王贤田的家是幢潮湿、破旧的平房,家里有一个明显特色:家什陈旧且少,但床却很多,每间房里至少一张床,一间大点的房间摆着三张床,客厅也有床。这些床是供来访的贫困群众住的。8年中,他这个贫困县的民政局长,在自己家无偿为来访群众提供吃、住1000多人次。民政局的同志提议给他一点补贴,他说:“群众找上了门,让他们吃顿饱饭,睡个好觉是应该的,如果要补贴,那就变味了。”
  自家的事能省则省
  当民政局长8年来,上级先后奖给王贤田4500元奖金,他全都用于帮助特困群众、孤寡老人和有困难的学生。
  有一次,他因病到黄石市治疗了一个月,可回来报销的单据仅400多元。原来,他根本没有在医院住,而是借住在朋友家里。王贤田的妻子虽不识字,却十分支持他的工作。妻子长期生活在农村,民政局的老局长看不过去,将他的妻子安排到殡仪馆做清洁工。今年,民政系统实行减员增效,他的妻子又带头下了岗。女儿1996年从财贸学校毕业,局里的同志说,民政局正缺财会人员,就安排在局里算了,王贤田说:“别人的女儿可以,我的女儿不行。”至今,女儿还在待业。可是,王贤田却为从小收养的一名孤女优先安排了工作。王贤田7岁丧母,16岁丧父,是姐姐一手养大的。姐姐的子女都在农村,又是重灾户,可他从来未多发过一分钱。
  这几年,阳新民政事业大发展,民政局宿舍楼先后盖了两栋,而王贤田与家人商量仍住在殡仪馆旁边一处阴暗潮湿的平房里。白天,这里哀乐徘徊;晚上,这里列车隆隆。县领导早就有意给他换处新居,可他说,住在这里,那些“穷亲戚”来得方便,至今仍未迁走。
  王贤田就是这样,一心想着人民的疾苦,一心想着群众的冷暖,一心一意甘做人民的好儿子。
  王贤田(左)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人事部提供)(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