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扶贫的误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9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扶贫的误区
  符江
  每回下乡扶贫,便会有许许多多扶贫的故事;这次到一贫困县一偏僻山村扶贫,当然也收获不菲,又带回一份“新鲜货”———牛羊、水管、橡胶苗的故事。
  先说牛羊。话说这扶贫的山村,山高林密草青水清,是个养牛羊能致富的好地方。于是政府扶贫便从扶持贫困户养牛羊入手;于是也就有了养牛羊的故事:有这么一个穷困户,两年前用扶贫款给他解决一头牛十头羊,可是不出一年,那牛羊就没啦。问他这牛羊哪儿去了,他说病了难养活,给杀掉喝酒了。第二年扶贫,工作队将之批评教育了一阵子后,再扶持他几头牛羊,满以为他这回要好生照料好生放养,谁料又是故态复萌,牛呀羊呀又杀个精光。
  再说水管。那被扶贫的山乡世世代代喝的是不干净的山溪水,扶贫工作队来了后给建起了水塔安装了水管,村里人于是用上了自来水。谁知一阵子过去后,自来水管和水龙头给拧坏了,七歪八斜地躺在那里长了锈,自来水也就喝不上了。乡里知道了,责成村里派人从扶贫物资库里领出一批新水管新水龙头。谁知一年后,那新水管新水龙头居然像一堆废铁,静悄悄地躺在村头!村民们依然在喝着那世世代代都在喝的不干净的小溪水。
  接着说橡胶苗。那山村要脱贫致富,橡胶被列为重点发展的主要经济作物。可这村民穷得叮咣响,领救济款可以,可要他投资种橡胶,没门!于是得给他解决资金、种苗、肥料和技术。橡胶坑帮他挖好了,底肥杂肥也下足了,让他去种,可他说我哪有钱买种苗!于是又得想法子。后来弄来了种苗,每株六元,乡里出五元,贫困户出一元,谁知这贫困户说,免费可以,要出一元,没钱!两年过去了,那大片大片的橡胶坑还静悄悄地躺在地上等待着橡胶苗。
  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古话曰:“哀莫大于心死。”人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志短,意怠,心死。这号穷不思变,贫而无志的贫困户,会越“扶”越懒,越“扶”越贫。
  然而,我们也应该从另一种思维来审视和反思一些地方的“扶贫”,是否陷入了某种误区?不注重对贫困户的教育引导,不注重转变其观念和提高其文化素质,而只满足于给了钱给了物就完事,这样的“扶贫”,变成一种“扶懒”,“养懒”。你一个劲“不让人贫困饿死”,他却饿着肚子躺着一个劲等着你来“扶”,等着你来“济”。老扶贫工作者常有着这样的谈助:去年你去扶贫,今年不去,见了面,他会这样责怪你:“怎么还不来扶贫?”“扶贫款什么时候才拨下来?”他甚至有这样的思绪和言论:扶贫是你的职责,我的“贫困户帽子”不摘掉,你的“乌纱帽”可要被摘掉。
  现在是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劳动是金,志气是金,文化、科技是翅膀。引导贫困户穷则思变,志在富康,学习文化科技,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当是首要的任务。哲人说:用工作来摆脱不幸和穷困。扶贫的重点,不在于给贫困户送去多少扶贫款,多少头牛羊,多少条水管,多少株橡胶苗,而在于治“愚”,扶“志”和启“智”。
  忽然想起了一个古老的故事。传说“八仙过海”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下凡,在一位勤劳创业的人家里受到热情接待。吕仙人用手指头将一块石头变成了金灿灿的金子,当礼物以表谢意。可主人坚辞不受。吕问其故,主人答道,我实在不想要什么金子,只希望得到你吕仙人那手指头的功夫———“点石成金”的本领。我想,我们的扶贫,不也应该是一种帮助贫困户掌握“点石成金”本领的事业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