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悼念薛葆鼎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6
第12版(纪念与回忆·统一战线)
专栏:

  悼念薛葆鼎同志
  王耕今 张宣三 徐鸣
  葆鼎同志1998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噩耗传来,我们震惊、沉痛!葆鼎同志是和我们一起工作过的同志,也是在生活上相互帮助、学习上相互切磋的挚友。缅怀过去,思念至深。
  (一)
  葆鼎同志1938年初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奠定了追求革命理想的一生。
  葆鼎参加党以后,一贯工作积极主动,学习勤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都具备良好的基础,他出身世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素承家教,对社会各阶层人士情况也有较多的了解和交往。抗日战争中、后期,葆鼎在科技界中很活跃,曾同蓝毓钟参加周建南、孙友余等同志创建的青年科技协会,积极推进科技界的工作。
  当时党中央很重视留美学者的工作。1945年董必武同志借参加联合国大会成立之机,留驻纽约,广泛会见了各方人士,并整顿了在美党的组织。1947年解放战争不断发展,中央考虑解放后国家建设的需要,指示加强留美科技人员的工作。当时葆鼎正在匹茨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徐鸣推荐葆鼎参加领导小组,分管在美科技人员的工作。
  葆鼎到纽约后,国内解放战争迅猛发展,在美国的中国知识分子中,特别是科技界中,工作发展很快,要求进步的呼声很高。葆鼎倡议并同其他人员一起创建了对外不公开的留美科技界人士的核心组织“建社”。皖南事变后,国内已有科技人员组织的“建社”,在上海、南京、天津、无锡等大中城市均有分支机构。葆鼎仿照国内“建社”的形式,在美科技人员集中的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明尼苏达、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也建立了“建社”和类似的组织,并进一步成立了全美性质的科技团体,同国内组织联系,为解决在美科技人员回国工作作准备。此后又建立了在美科技人员经过欧洲、苏联直接转入东北解放区的交通线。1948年陈冠荣、杨克勤等学者就是经过这个交通线回国工作的。在1947—1948年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葆鼎同志全心全意地在留美科技人员中组织和推动工作。为此曾奔波于费城、匹茨堡、芝加哥和明城等地与侯祥麟、涂光炽、计苏华、李恒德等同志交换意见,以便把工作做得更好。葆鼎同志在美一年多的时间里,很好地完成了组织交给他的任务。全国解放前后很多在美科技人员顺利回国参加建设工作,是同葆鼎同志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二)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以后,葆鼎作为南下干部很快到了上海,开始时在上海军事管理委员会轻工业处工作。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以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轻工处副处长,大区撤销后不久调北京工作。在上海工作这段时间,葆鼎忙于接管和恢复生产,工作非常繁忙,积极热情。
  调来北京之初,正当156项重点工程建设时期。葆鼎当时在国家计委重工业局工作,虽然他的专业是化工,但他知识广博,对重工及其他行业的冶金、建材等方面也很熟悉,因此能对重工业各个行业的计划工作和重点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都能认真进行调查,及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为有关方面所重视。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到1966年期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大跃进和五小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事业出现“严重失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遭到重大损失。在这个时期,葆鼎作为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眼看党的事业蒙受损失,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不止一次地向上级领导提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大炼钢铁,反对五小建设,因此蒙受不公正的处分,被调动工作。但是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仍然积极热情,毫不气馁,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为许多朋友所敬佩。
  他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对别人不愿提或不敢提的意见他却不顾影响,不顾得失,率直地提出来。在“大跃进”时,他反对大炼钢铁的运动。他认为大炼钢铁是大浪费。他的意见是实事求是的、正确的,但却被认为是“右倾”,受到批判。当时领导提出在农村开展小土群的五小工业,计委领导也向各局布置这项任务。葆鼎同志很不以为然,认为小化肥、土法炼焦都是不科学的,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本来这项工作是应该加以研究的,但却受到了指责。葆鼎为人坦率直爽,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文化大革命”开始,有部分同志对他有所冲击,给他加了些莫须有的罪名。不久由卫戍区监护住在一间屋子里,没有人同他谈话,没有人追问他的问题。他一个人蹲在一间小屋里,有话没处说,有理没处诉,他就在这寂寞郁闷被监护的七年中抓紧时间学习马列主义,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列宁选集》,读得很仔细,而且都作了笔记,为以后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并新建了工业经济研究所。葆鼎入工经所。当时十年动乱已经结束,全国正在进行一场思想转变的大讨论,批判“两个凡是”,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经济领域里也在开展讨论生产的目的性。工经所必须根据这种新形势制定研究方向。在这关键时刻,葆鼎同志凭他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他对思想转变的理解,积极帮助马洪同志从事规划,开展工作,作出更大成绩,使工经所的研究成果得到当时主持国家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同志的重视,不但在国家计委召开编制五年计划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指示工经所派研究人员参加,而且指示工经所研究人员参加国家计委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工作开展得如此之快,而且在很短时间做出成绩,是有葆鼎同志的一份汗水的。
  葆鼎同志曾和我们在一个单位共同工作,离休后我们又是他座上的常客。从学习到工作,从国家大事到个人生活,无所不谈,相互启发。我们是相知甚深的挚友,我们在道义上得到他的帮助很多,他具有诚恳热情、助人为乐的性格。他学习勤奋,知识面宽,造诣很深。他愿与人交谈、切磋琢磨、取长补短。他在学术上交往的朋友很多,他能集思广益,充实自己;朋友们也从他的交谈中得到帮助,解决工作或学习中的问题,都很满意。
  葆鼎同志与世长辞了,但他勤奋学习、积极工作、诚恳待人、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记取它,学习它。
  安息吧,葆鼎同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