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减灾卫星显神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8
第7版(国际)
专栏:科技漫话

  减灾卫星显神通
  东方
  在我国今年抗洪斗争中,人们使用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新技术,例如使用加拿大雷达卫星(见上图)报告水情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微波遥感卫星技术对灾区进行大面积、高分辨率、近实时性的监测,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研究表明,利用卫星减灾是当代和未来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
  以往,人们对灾害的研究是孤立的、分散的,各自局限于某个灾害的一两个方面,缺乏相互关联、横向协作及综合研究,加之受传统观测手段和观测条件的限制,因而得到的数据缺乏实时性、全球性和长期延续性,不能有效减灾。若用卫星或其它航天器(如空间站)则能克服上述不足。
  利用导航卫星可以迅速确定受灾地点,利用通信卫星能在通信设施严重受损的灾区通过便携式卫星终端及时把灾情向国家防总汇报。
  在减灾中起作用最大的是对地观测卫星。
  众所周知,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就是对地观测卫星家族的两大“台柱”。这种卫星实质上是通过所携带的空间遥感器感测地面物体目标的特征,供人们识别和判断。高高在上的卫星不仅“看”得远,“看”得广,而且“看”得深,能“看”到许多肉眼无法辨认的物体。
  目前,常用的空间遥感器有可见光遥感器、红外遥感器、多光谱遥感器和微波遥感器,它们一个比一个神奇。比如,用红外遥感器可以在夜间观察地球上的风云变幻;而微波遥感器的本事更大,它不仅可以日夜工作,而且还能穿云破雾洞察形形色色的灾情,甚至能“入土三分”,探测浅层地下水的深度、海洋中浮游生物的迁移等。
  这次在我国抗洪中首次采用的加拿大雷达卫星就是一种很先进的微波遥感地球资源卫星,它采用主动遥感法监视洪涝灾害。之所以用技高一筹的雷达卫星来监测水情,是因为我国洪涝灾区一直阴雨连绵,云层深厚,而且水情一时一变,所以用以往的老办法(飞机遥感、光学遥感卫星等)已力不从心。于是,中科院遥感卫星地面站租用了经过灾区上空的加拿大雷达卫星,从而可以全天候、全天时获取灾区信息。其观测周期短、覆盖面宽、空间分辨率高,可对灾害的发生、发展进行大范围动态监测,为抗洪救灾提供了参考依据。
  此外,我国还利用欧洲遥感卫星和一颗日本遥感卫星监测灾区洪水情况。科技工作者将卫星监测报告和处理后的图像立即呈送给中央、国家防总,这些准确、迅速的卫星图像是领导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资料。
  从太空监测洪涝灾害的关键是能否正确识别水体。无论何种遥感手段,都是以波谱特性为依据来识别水体的。清洁的水体一般都有很特殊的波谱特性,因而很容易识别。但洪灾时,水中有大量泥沙和杂物,其波谱特性会发生极大变化,水体的识别就较复杂了,需用一些处理方法来解决。这样才能准确计算出洪涝面积,连续监测洪涝变化。
  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评估洪涝灾情现已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课题。自60年代美国气象卫星首次升空后,各国学者就争先恐后用气象卫星数据来研究天气系统,以提高对天气、特别是对洪涝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水平,并不断取得进展。90年代以来,欧洲、日本、加拿大等国相继发射了载有合成孔径雷达的地球资源卫星,使卫星减灾技术更上一层楼。
  即使在抗洪救灾后,卫星也大有用武之地。例如,为了合理分配救灾款,确定保险赔偿费,制定灾区重建规划等,都需要对灾情进行更详细、全面的评估与分析,其主要依据是卫星图像。
  简言之,卫星技术在灾前、灾中和灾后用途广泛。我国现已多次利用它监测洪涝灾害、森林大火、预报地震、消灭蚜虫等,取得了巨大效益。(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