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燕归来——燕山大学吸纳人才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23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燕归来
  ——燕山大学吸纳人才纪实
  新华社记者 屈维英 本报记者 李新彦
  前身是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燕山大学,在短短10余年间,不仅完成了从齐齐哈尔到秦皇岛的搬迁,而且从原来的单科类学院变成以工科为主,文、理、经、法、管理并存的万人大学,呈现勃勃生机与活力。
  这所老学校何以发生嬗变、焕发出新的青春呢?关键是人才。10多年来,仅从海外留学归来和从海内外引进的博士、博士生导师就达70多人,占全校高级教学、科研人员的1/5。
  归燕喜绕“故巢”飞
  8月29日上午10时,一架从慕尼黑起飞的大型客机,经过9个小时飞行后,准时降落在中国的首都机场。
  机上走下两位朝气蓬勃的青年学者,一个叫田永君,一个叫陈宏。当他们各自携妻子、儿女,兴奋地走出候机大厅时,立即受到了专程来接他们的燕山大学领导的热情迎接。
  今年35岁的田永君博士,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了,由于在高温超导量子干涉器件研究方面初露头角,1996年8月他受著名的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前往德国耶拿大学深造。今年夏天,田永君婉言谢绝了导师的挽留。他8月4日给燕大校长和党委书记的信中写道:“我对燕大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留恋和热爱。我受益于燕大,更应服务于燕大。”
  春风化雨燕归来。近10多年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喜雨,燕大先后选派百余名学子到海外攻读学位或当访问学者。学成后,他们纷纷归来,到目前已有60%的人回到了母校。
  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刘才教授,回国14年来,以燕大的学科发展为使命,一方面抓全校科研规划和学科建设;一方面,在自己主攻的“金属成型过程计算机模拟”领域奋力拼搏。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两度回伯明翰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留在英国的同学都羡慕他。回顾以往,刘才感慨地说:“论设备是发达国家好些,但国内条件也有得天独厚的一面,比如国家对归国留学生的殷切关怀和全力支持,人民的厚望,师友的砥砺,所有这些恩情、亲情、友情,是国外远远得不到的。”
  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王洪瑞,教务处长邢广忠,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30多岁的王洪瑞博士1996年从加拿大回到燕大后,被破格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参加过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3个863高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现在,他一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一面带领一个颇有实力的“学术梯队”,驰骋在“并联机器人测控技术”领域。1996年7月,“金刚石博士”邢广忠辞别苦心挽留他的导师,辞别还在英国攻读博士的妻子和上初中的儿子,只身一人回到了他的母校燕山大学。作为教务处长,他白天组织并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晚上同研究生们一起钻进实验室,悉心研究金刚石的物理性能、检测标准、检测设备和工业应用,决心让“夜明珠”在中国大放异彩!
  “新燕”翩翩争春晖
  如果说,刘才等几十位海外学子的相继归来,是出自同母校的一种“难割难舍”之情,是“树叶对树根的回报”,那么,那些并非燕大选送的海外博士们的接踵而至,则是因为他们看中了这里具有成就一番事业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是看中了燕大一些新设学科和专业的挑战性。
  曾在德国耶拿大学做了7年博士、博士后,并在生物遗传学方面取得可喜进展的陈宏,今年夏天回国前夕,各种热情的挽留和聘请弄得他经常夜不成寐。一天深夜,同在耶拿大学就读的田永君敲开他的宿舍,告诉他燕山大学急需生物工程人才,问他愿不愿去?听了田永君一番绘声绘色的描述,陈宏被燕大领导的眼光折服了:燕大超前开设生物工程,怎能不令他怦然心动呢!同田永君一同来到燕大后,学校不仅及时安排了他的住房、妻子的工作和孩子入学等问题,还先给他配了一名医学硕士当助手,并准备筹措资金,购置必要的实验设备,鼓励他把多年在德国的研究继续下去。对此,陈宏博士满怀信心地说:“只要领导重视,起点高,一张白纸上也能写出最新最美的文章!”
  学科和专业的挑战性,确实是吸引海内外学子的一块大“磁石”。留德归来的吴月明博士,瞄准这里机械电子学科的雄厚实力,毅然来到素不相识的燕大,继续他在德国从事的“机械可维修系统模拟”研究。自费留美归来的左然博士,为了继续他在美国从事的关于“潮汐发电”的课题,也告别京城繁华地,来到燕大,同大海的波涛朝夕相伴……
  燕大领导告诉记者,根据21世纪全球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燕大除早已涉足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外,正在生物遗传工程、环境工程、新能源工程等领域开展研究和教学,这些学科对海内外学子极富挑战性,因而也极有吸引力。
  再引“头燕”带“群燕”
  送去的“燕子”回归了,素不相识的“新燕”飞来了,燕山大学出现了后继有人的新局面。然而,燕大的决策者并不以此为满足。在他们看来,要办好一所面向新世纪的重点工科大学,光有一批出类拔萃的中青年学者还不够,还必须再引进一批资深、才高的专家和学者作“人梯”,当“头燕”。基于这一共识,近两年来,燕大又从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引进了6名博士生导师,使全校的博士点由1个增加到5个。
  去年年初,中科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博导”于荣金教授到来后,仅仅8个多月,燕大就申报成功了“电路与系统”博士点,增补了3位博士生导师,并成立了光电技术研究所。现在,以于荣金为“头燕”,燕大一批年富力强的学者,正在微电子、微光子领域展翅高飞。
  与此同时,引自中科院物理所的著名学者王文魁教授,以及引自哈工大的老教授李硕本、姚枚、方淑芬等,也将在太空领域材料性能和金属材料等领域,起到“头燕”带“群燕”的作用。
  在燕大,还有一种“头燕”,就是校长王益群教授、校党委书记聂绍珉教授。正是他们和他们的前任,抓住学校南迁的机遇,坚持对各路人才唱好“待如上宾,成就事业,委以重任”的三部曲,才为燕大铸造了“磁力场”,使它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正是他们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在一片荒滩上呕心沥血,奋力开拓,燕大才有了花园式的校园,各路人才才有了施展才华、展翅飞翔的美好空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