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德国会不会换总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23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德国会不会换总理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9月27日,德国6000多万选民将走向投票箱,选举战后第十四届联邦议院。漫长的竞选活动已接近尾声,各个政党该说或能说的话差不多说完了,各种精心安排的竞选策略运用殆尽,总计1亿马克的竞选经费也基本花完。在决战前夕的平静而又紧张的气氛中,无论是德国的选民,还是国外的观察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德国会不会有一个新总理?
  人们从人选的角度来关心这次大选,这个事实本身就勾画出竞选活动的特点,即它基本上是在位16年的科尔总理和社会民主党的总理候选人格哈德·施罗德两个人的较量,而不是一场重大施政方针的辩论。两大党在对外政策上没有重大分歧,外交政策压根儿就没有成为竞选题目。翻开各个政党洋洋洒洒的竞选纲领,从字面上看,倒是共同点多于分歧点,都强调要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就业;都说要改革福利社会、增强经济竞争力;都赞成减税,区别不过是减税的多少而已,等等。德国的报刊都认为,这场把重点放在人选上的竞选活动“内容空洞”,“十分无聊”。基民盟议会党团主席朔依布勒批评道,这是有史以来一场“最缺乏特点、最虚假的”竞选。然而,因为这次向政坛老将科尔提出挑战的是一张新面孔,争夺结果充满了未知数,所以引起各界的极大兴趣,给“虚假的”竞选增添了激烈和紧张的气氛。
  在德国战后49年的历史上,政坛角逐始终在联盟党和社会民主党两个大党之间进行。其中36年由联盟党人出任总理,社民党人任总理的只有13年,而它之所以能执政13年,很大程度上还得归功于施密特杰出的才能和威望。自从1982年10月施密特去职以来,社民党始终与执政无缘,其盼望重新执政的焦灼之情可以想见。这就决定了社民党这次竞选的基本目标是尽一切努力取代科尔。
  为达此目的,社民党做了两件事:一是推举了一个不无争议的挑战者施罗德;二是从政策主张方面有意削弱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形态色彩。社民党很清楚,如果像过去一样突出传统的“追求社会公平”的政策,在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上进一步向左转,不仅无法赢得更多选民的支持,而且仅凭那些激进的口号也扳不倒实现了德国统一、为欧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世界级”的科尔。社民党主席拉封丹成功地弥合了党内分歧,使社民党形成了举党一致支持施罗德的局面,并充分利用“施罗德效应”去影响选民的情绪。施罗德出任候选人之后,避免许愿,更避免在具体的社会问题上同科尔及其盟友自民党正面交锋,这反而使施罗德成了科尔一个“难敲的核桃”。同时,施罗德注意争取犹豫不决的选民和经济界人士,他挑选了一个无党派的企业家施托尔曼担任他未来的经济部长,试图博得经济界的好感。
  科尔这个名字在德国的选民中代表着“安全”和“稳定”,但执政16年后,他已经难以向选民证明,他的联合政府还能吹起一股强有力的“变革之风”,能在增加投资和就业方面有什么大刀阔斧之举。科尔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走了两步棋:第一是在竞选初期就宣布朔依布勒为他的接班人。在历次关于政治家声望的民意测验中,朔依布勒始终雄踞榜首。明确朔依布勒的地位,有助于稳定联盟党和自民党的结盟关系,加强选民对联盟党前途的信心;第二是在竞选活动的后期请洛塔·施佩特出山担任总理顾问。施佩特是公认的经济专家,曾长期担任“模范州”巴登—符滕堡州州长,他出任蔡斯光学公司领导期间,成功地整顿了一个濒于崩溃的原东德国营企业,深孚众望。施佩特出山显然有助于提高选民对现联合政府治理经济能力的信心。
  最新的民意测验表明,在经历了上半年“施罗德效应”的冲击之后,联盟党的地位有所上升,而社民党的声望有所回落。科尔上升了3个百分点,施罗德下降了3个百分点,两大党的得票率相当接近,仅仅相差一两个百分点。据调查,现在尚未作出抉择的选民占28%,其中,东部的选民有可能起决定作用,他们并不认定基民盟或社民党,许多人要到选举前夕才决定把票投给谁。选民在最后一刻的政治取向以及自民党和绿党对第三党地位的争夺,也许是决定新政府组成的关键因素。联盟党及科尔本人已明确拒绝组成大联合政府。对于大选结果和席位如何分配,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本报波恩9月21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