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货币基金组织回顾亚洲金融危机 建议加强决策透明建立有效监管机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23
第7版(国际)
专栏:

  货币基金组织回顾亚洲金融危机
  建议加强决策透明建立有效监管机制
  据新华社华盛顿9月21日电(记者翟景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天发布1998年国际资本市场的专题先期报告。报告认为,去年7月因泰国货币贬值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无论是严重性还是扩散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影响了亚洲,也影响了其他地区的新兴市场。
  报告说,亚洲危机引起当地货币大幅度贬值,使亚洲国家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收支状况恶化,导致信贷风险急遽上升。1997年,流入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出现10年来的首次下降,其中流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韩国四国的私人资本减少了将近1000亿美元。
  报告认为,亚洲去年下半年货币贬值和市场激烈动荡之后,1998年初随着资本流出减慢,经常项目状况有所好转,许多亚洲国家的货币开始回升。特别是去年年底韩国与债权方达成重新安排短期债务协议后,地区信心得到加强。但是,由于市场脆弱,印度尼西亚局势不稳以及年中时日元汇率下滑,亚洲的货币再度面临新的压力,股票市场第一季度强劲回升,4月份以后明显趋弱,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明显低于预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说,亚洲危机同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和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一是危机到来之前这些地区的私人资本流入大增,二是信贷评级机构的良好评估结果使各种投资者纷纷前来,三是国内有大量未用套头交易进行自我保护的借贷者,四是金融体系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
  但亚洲危机也有不同于前两次危机的地方。首先,亚洲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虽有不足,但在发生危机之前基本尚可,以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衡量,宏观经济总体上也较为强健;其次,亚洲新兴市场的外来债务多属私人债务,因此经常项目的不平衡主要反映私人投资超过了储蓄。而且,亚洲危机最重要的根源是结构上的,特别是对金融部门的监督、规范和风险管理较差,有时仅凭“道义”而不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决策者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对国际救援计划的期待,增加政府决策和银行、企业运营的透明度,建立有效的执法和监督制度,使金融机构具有风险管理的能力、动力和财力。同时,这些国家要逐步有序地开放金融体系,在必要时应考虑采取临时措施,限制某种类型的资金流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