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棉暖运漕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24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棉暖运漕人
张德林
  圩区能种棉吗?安徽省含山县运漕镇3.2万余农民,用他们4年多的成功实践,作了一个肯定的回答。
  这个镇地处含山南端,东邻和县,南濒无为,西望巢湖,三县交界,四面环水。流经镇内的裕溪河,上连巢湖,下接长江。镇内拥有耕地29687亩。1994年春,该镇打破“圩区不能种棉”的传统习惯,勇敢地挑战千百年来贯以水稻、油菜为主要农作物的种植业结构,积极推广稻改棉,4年来渐呈燎原之势。1996年种棉面积达1.5万亩,棉花生产成为全镇农业生产的“半壁河山”,当年种棉与种水稻相比增收9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近300元。1997年度全镇种棉再上台阶,面积扩大到2.1万亩,尽管遭受花期连续阴雨的影响和蕾期棉铃虫的侵袭,但全镇种棉的总收入仍高于上年。
  推行稻改棉,实施棉花致富工程。水乡古镇每年都要投资数万元用于宣传国家的棉花政策和种棉的经济效益,宣传棉花生产的科技知识,高薪聘请棉花生产的农技专家,召开广播会、现场会等各种棉花生产会议,印发棉花生产各个时期的辅导资料,此外,他们还不定期地开展咨询服务,将党和政府的种棉政策和棉花生产的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镇政府还成立了棉花生产行政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切实为棉农保驾护航。镇农技站8名农技员,全部包村,各司其职,同时,采取示范竞赛的方法,不断推广棉花生产的高新技术,注入科技含量,增强代谢功能。他们在曹李、潘桥等5个行政村建立了5个百亩示范片,全镇23个行政村村村建立一个示范点,每个示范点都有1—2个示范户,5—10亩攻关田,形成镇有片、村有点、点有户、户有攻关田的示范网络,通过示范引路,达到辐射全镇的目的。
  依靠科技,提高棉花产量,稳定和发展棉花生产是该镇实施棉花致富工程的主攻方向。他们在良种选用、育苗移栽、科学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棉花生产的过程中,大力推广实用技术。从小口径制钵育苗到大口径制钵器培育大壮苗,再到棉花育苗制钵机制钵育苗……每一项新技术的使用,都是为了“高产、高效和优质”化的棉花生产。今年4月,他们又引导棉农种地膜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