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喜闻下岗职工获“专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23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喜闻下岗职工获“专利”
  陈洪锦
  前不久,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受理一项来自南京市专利申请报告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引起社会关注,这固然与该专利的“含金量”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研制开发者朱科,是一名下岗工人。
  几年前,朱科从南京某工厂下岗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另辟蹊径,坚信科技并不神秘,技术能“赚大钱”,于是选择了走“科技个体户”的道路。他着眼“市场”所需,克服种种困难,数年如一日地苦苦钻研,孜孜求索,几度风雨,几经周折,终于研制开发出了用于商品电子防盗系统的印制传感器,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据有关人士介绍,朱科开发的印制传感器是一种新型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基础元件,又是消耗性的产品,国际上需求量很大。而我国目前使用的全靠进口,价格很高,如将该新技术尽快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市场潜力很大。
  令人欣喜的是,在数以千万计的下岗职工中,有志于干“科技个体”、攻“科技难关”、赚“科技钱”的远不止朱科一人。据报载,陕西下岗女工钱春莲从一九九三年起挑战“白色污染”,自费投入“废旧橡塑回收处理工艺”研究取得了成功。只有初中文化的安徽淮北市下岗青年工人沈同文,在生活相当艰难、仅靠同为下岗工人的妻子上街卖烙馍补贴家用的情况下,关起门潜心搞发明创造,短短三年居然搞出十一项发明。
  下岗职工成了“科技个体户”,成了“发明专业户”,这条由朱科、钱春莲、沈同文等人走出来的道路给众多下岗职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从总体上来说,下岗职工在年龄、文化、知识等方面缺少优势,更多情况下则处于劣势。优劣本无定势,事物总在发展,只要有事业心、责任心,只要下决心、树雄心、有恒心,只要不自悲、不沮丧、不气馁,只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就一定能够化劣为优,化逆为顺,化短为长,就一定能够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下岗职工干“科技个体”,其意义不仅在于个人找到了活路,维持了生计,更在于为社会进步、为国家强盛、为四化建设作出了贡献,为人们造了福谋了利。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下岗职工都去干“科技个体户”,也不能要求所有的“科技个体户”都像朱科等人那样搞出发明创造。他们的启示在于,下岗之后的天地仍然十分广阔。有志向、有专长、有文化、有兴趣的下岗职工,只要努力,完全可以找到新的舞台,做出新的业绩。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则应对下岗职工给予更多的关爱。对于他们下岗之后的选择,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服务,以保证其健康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