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上坝——赵大年致邓友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25
第12版(副刊)
专栏:作家书简

  上坝
  ——赵大年致邓友梅
  友梅:
  八月西昌之行,据说要自己掏腰包,惭愧呀,我的稿酬目前尚不足以自费旅游采访,只好作罢。然而每天关在屋里打电脑,实在寂寞,就应河北环保局之邀到承德和围场坝上凉快一番,也有不少收获。你到过坝上吗?国语“凉快”很精当,凉爽而且快乐也。凉也有度,北京溽暑难熬之时,在坝上参加篝火晚会,我们居然冻得跑去烤火,体验杨靖宇将军“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滋味儿,这种凉,已经属于冷了。可见中文国语,遣字选词,奥妙无穷。
  我小时候就听长辈们说过,乾隆皇帝曾经在木兰围场亲手打死过一只老虎。后来虽然知道承德北面一百公里有个围场县,是清朝皇帝狩猎的地方,却不明白为何叫木兰围场?至于弘历是否亲手打死过猛虎,就更觉得像民间传说了。
  最近上坝,又一次发现自己历史知识之欠缺。我是满族,却不懂得“木兰”是满语“哨鹿”。原来清帝狩猎有两招儿:一是派八旗兵丁百里合围,逐步缩小包围圈,把野兽驱赶到若干狩猎场(共有七十二围),供其射猎;二是吹响桦木制作的鹿哨子(形同喇叭),声如鹿鸣,以诱集鹿群,然后围捕。这两招儿交替运用,故名木兰围场。
  从前我简单地认为,设置围场就是供皇亲贵族打猎游乐的。这次听当地朋友讲解,再读一些史料,才发现自己又错了。木兰围场原来是个宏大的练兵场和军事重地。它的面积有一万五千平方公里,“北控蒙古,南制天下”,“左通盛京(沈阳)”,是直达尼布楚城的交通要道。这里容得下千军万马,乃“枕戈擐甲战争之所”。从顺治到康、雍、乾、嘉诸帝,每年都统率重兵到此操练,连续一百余次,既是狩猎,更是“肄武绥藩”军事演习。例如1685年攻打雅克萨,取得重大胜利,接受沙俄侵略军投降的那次战役,八旗军旅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从北京来看,西面是太行山,北面是燕山,过了这些大山,再往北就是蒙古高原了。二十三年前我曾经从张北县“上坝”,汽车一直爬坡四十公里,上去之后却没有下坡路,而是一马平川的灰白色碱土高原,牧草低矮稀疏。这次由围场县“上坝”,森林茂密,地形复杂,水草丰盛,红黄蓝紫的鲜花遍野,当地朋友骄傲地说只有这里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好地方。现在保护野生动物,木兰围场已经禁猎,演兵之所建成自然生态保护区,还有种种旅游设施,与承德的避暑山庄、外八庙等名胜连成消夏的旅游“热线”,塞北风光与人文景观俱佳。
  关于乾隆射虎,这次亲眼见到《虎神枪记》碑,我才相信确有此事。石碑五米多高,立于1752年,四面铭记,正面汉文是乾隆御笔,另三面分别用满、蒙、藏文镌刻。乾隆详细描绘了射虎经过,“虎神枪者,我皇祖所贻武功良具,用以殪猛兽者也。”原来他用的是康熙帝留给的猎枪,“相去盖三百余步,朕约略施枪,乃正中虎……复施一枪,则复中之,遂以毙焉。”由此看来,康熙年间留下的猎枪,距离二百来米,两枪就能毙虎,应该说是相当好的武器了。而弘历的枪法也很好,你我都是军人出身,也未见得有这么好的枪法吧?“国家肇兴东土,累洽重熙,惟是诘戎扬烈之则守而弗失。”——让我来翻译,弘历是说:大清帝国发祥于东北,创建了和乐太平天下,只有整治武备,表扬英烈,坚守(肄武绥藩)家法,才能不失掉它。
  事实上,清朝的前半叶,在军功、版图、经济、文化、团结各少数民族的政策方面,都有重大建树。可惜若干年来,我们的文艺作品,大多表现晚清的政治腐败和民族屈辱,好像“一个慈禧就坏了一锅汤”,乃至“戏说”历史,那么,八面威风的康熙大帝呢?尊作《烟壶》、《那五》都是获奖名篇,我不再评论,但愿你这京味小说大家,也写点儿康乾盛世的豪杰故事,以飨人寰。
  握手
  赵大年上 一九九八年八月八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