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兰亭,兰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25
第12版(副刊)
专栏:九州风物

  兰亭,兰亭
  蔡勋建
  兰亭是文人的憩园。兰亭无论你取何种走向走势,都会感到你是在一段历史中勾留、兜圈,你的思绪和情感就像刀横断了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昌盛的层面,走不出的是那源远流长、了无边际的文化氛围。
  我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在兰亭流连。
  兰亭真是文化的圣地,这鹅池、流觞亭、小兰亭、御碑亭、右军祠……每一景点都充满了文化意蕴。
  先到鹅池。池中有白鹅数只,此鹅已非晋时鹅,但鹅池畔兀立的鹅池碑上那铁划银钩、势如风云的“鹅”字却展现着晋人风骨。相传这字为王羲之亲笔所书。过鹅池,经过三曲石桥,是一条小溪,溪西有一木构的“流觞亭”。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曲水流觞”的故事。据载,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三月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景色秀丽的山阴兰亭,并举行祓禊之礼。是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在这弯弯曲曲的溪水边,列坐放言,让酒杯缓缓漂流,酒杯停在谁身边,谁就被罚酒作诗,虽无丝竹管弦,却能一觞一咏,畅怀叙情,真是美哉!
  老实说,到了绍兴,我之所以要去兰亭:一不因为这里曾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种植兰花的地方,二不因为这里曾是汉代的驿亭,我是为“曲水流觞”而来,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而来,为王右军王羲之先生而来!我想昔日兰花早已被吴戈越剑所溅出的鲜血淹没得不知所踪,驿马的萧萧嘶鸣和嗒嗒蹄响亦已渐行渐远,杳不可寻,唯有这美丽的故事和生动的文字永远流传。
  曲水,虽非昔日之水,却仍潺潺湲湲流淌不息,传达着当年流觞的信息和诗人的情怀。那是一次盛况空前的笔会,我敢说当今文人的任何笔会也不会有那种情调。我感到曲水到处有诗:水边垂柳枝条上飘着诗,石头缝里嵌着诗,溪水中流着诗……
  王羲之是贤能的,他被众人推举运毫为三十七首“流觞诗”作序,欣然记下了兰亭周围的风景之美和文友聚会的欢乐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好景不长、生死无常之感慨。尽管序文不免有点乐极生悲的意味,但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法的确遒媚劲健,点画富于变化,重字俱构别体,真不愧为“天下第一行书”!余生也晚,虽然我没福看到当年王老夫子用蚕茧纸、鼠须笔写成的《兰亭集序》真迹,但一纸天蓝底色着白字的《兰亭集序》影印帖(虽为赝品,但据说是“神龙本”的唐摹墨迹)已足使我欣喜异常。
  文章千古事,也许文字真正是不朽的。我想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古代帝王不知是附庸风雅,还是真正地钟情、偏爱文字,《兰亭集序》竟也有过喜忧参半的命运。《兰亭集序》是幸运的,一直为世人捧读吟咏不说,被清帝康熙御笔临摹便是极荣耀之事,现流觞亭之西,有御碑亭为证。《兰亭集序》又是悲哀的,早在唐朝就被太宗皇帝始而觊觎,终于占有。唐太宗为获得其真迹,不惜使用了卑鄙的骗术,死时竟命把真迹殉葬入坟墓。唐太宗在历史上颇英明,可这一则贪墨聚敛的“丑闻”却让我给他打了五折。
  离开兰亭,已是夕阳西下,袅袅暮霭中,兰亭连同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一并隐没在车流奔腾的烟尘中和人们匆匆行进的跫音里,我所能带走的是一缕古典的情绪。哦!兰亭,兰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