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新型农民的成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9-19
第5版()
专栏:我国农业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前进

新型农民的成长
赵宪斌
我听到了几位农民——李顺达、申纪兰等人当选的消息,立刻就又想到了我所了解的他们的那些动人的事迹、他们的村子里的农民群众创造新的生活的活动;又一次使我兴奋起来。在我们的国家里,劳动农民当了全国人民代表,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可是,一个小村子,出了两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
不能向困难低头!
记得还是在一九五二年的九月间,正在秋收的时候,我随同各地丰产评比参观团,到了李顺达、申纪兰的家乡——西沟村。
西沟村的农民们给我们讲了一个“李顺达搬家”的故事:
一九五一年的春季,平顺县人民政府号召各村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制订增产计划。李顺达和全村农民发起愁来了。他们都感到:粮食的产量,已由抗战前每亩产一百八十二斤,提高到了三百七十斤;党和政府号召的“组织起来”、精耕细作、温汤浸种、药剂拌种、使用新式农具都做到了;还要增产,无论如何是增不上去了。于是,李顺达便代表全村农民,向政府提出了一个“搬家计划”。
一九五一年秋,李顺达正在安排搬家的时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请他去列席会议,毛主席在和李顺达同桌吃饭的时候,关心地问他:
“你是山西省的李顺达?”
“是,我就是。”李顺达欢喜地站起来回答。
“你在太行山那地方很苦,却做出这样大成绩。来,我敬你一杯酒!”
“可不敢,毛主席,要不是你领导,我那有今天呀!”
事后,李顺达寻思着:我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呢?毛主席这样敬重我。过去的事情,一幕一幕出现在他眼前: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到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从一个贫苦的佃户,到成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从领导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到现在的“搬家”。“搬——家”,他迟疑地着重想了一下,又想到了毛主席对他说的:“你在太行山那地方很苦,却做出这样大成绩……”“很苦……成绩……搬家……”他前思后想,越想越不对劲。“不对!”终于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他忍不住惭愧地暗自说道:“毛主席!我对不起你的称道;我对太行山这个困难环境低头了。”
当李顺达觉察到“搬家”不对了的时候,便问中央农业部的负责同志应该怎么办。农业部的负责同志向他建议:要按照山区的特点,农林牧全面发展。回村后,中共平顺县委员会又帮助他们作了一个农、林、牧全面发展的三年计划。按照这计划,全村农民的收入,三年后要提高一倍。从此,西沟村农民开始认清了山区发展方向,生产情绪又高起来了。同时,也给山区农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集体主义思想的生长
为什么李顺达能一直保持着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呢?
“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优点,只不过是接受了党的领导,听取了群众的批评,不自私。”李顺达作了这样一个谦虚的回答。
我了解到这样一些片断的事例:
在一九四四年太行区第一届劳动模范大会上,因李顺达领导西沟村农民生产渡荒、支援前线作出了显著成绩,太行行署奖给了他一条大犍牛。这条牛是平川拉车用的,不会在山上耕地。他便把这一条牛换成了一条小母牛;用补回来的钱,买了一条母猪,准备繁殖小猪。互助组员们听到这件事情后,就提出了意见,说成绩是大家做出来的,得了奖他随便支配不合适。
李顺达听到这个反映后,觉得组员们提的意见很对。他想:如果没有大家的努力,我怎么会当了劳动模范,会得了奖?他便召集了一个互助组员会议,研究处理这个问题。李顺达作了检讨之后,提出了一个处理办法:把小母牛由没牲口的人喂养使用,繁殖了小牛,归喂养人所有,母牛最后归互助组所有;母猪下了小猪,给每个组员分一口小猪。全体组员都同意了。
一九四六年他继续被评为太行区的劳动模范,行署又奖给他一条大犍牛;这一次,他毫不犹豫地把这条牛算作了全组公有的财产。
一九五三年春天,合作社和李顺达自己家里都要盖房,在同一个地方打的土坯。天下雨了,李顺达的妻子吕桂兰,就找了几张席子盖上了自己的坯。李顺达从地里回来,看到自己的坯盖上了,社里的坯没有盖着,就急忙到家里去找盖的;家中的席子用光了,雨仍在猛下着,如果再到别处去找,合作社的坯就有被雨淋坏的危险。他顺手揭下自己坯上盖的席子,盖到了合作社的坯上。
和群众一起成长起来
李顺达在成长。不但社会主义思想在成长,丰产的本领在成长,领导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家务的本领也在成长着。这些,在他荣获爱国丰产金星奖章的事迹中间,在他领导的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越来越巩固、扩大的事实中间,都已经证明了,这里不必多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顺达不只是自己在成长,并且是和群众一起成长的。申纪兰的成长,就是同李顺达的耐心培养和帮助分不开的,也是同西沟村农民群众的进步分不开的。
一九五二年我们到西沟村时,李顺达同志到苏联参观去了,没有在家。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年轻妇女。当时,村上有最重要的三件工作要做:突击秋收;准备收获物的分配;向参观团介绍丰产经验。这个年轻的农村妇女,代行着李顺达同志的职责,组织全社干部和群众,有条不紊地处理着这些事务。她就是西沟村青年团支部书记、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
为参观团介绍丰产经验的会议开始了。申纪兰同志向参观者介绍了那年的丰产经验。她在报告中,谈到了他们的成绩,也谈了遇到过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办法;参观的人,把听取这次报告,都称做“取了经”。可是,参观者还不满足,还要求听一听他们的领导经验。
“成绩都是大家做出来的,我们没有什么领导经验。”申纪兰同志作了这样一个谦虚的回答。
大家一再请她“不要客气”,她才说:“我在社里分工负责领导妇女生产,咱就谈一谈和妇女一起生产的情形吧!”
劳动是光荣的事情
申纪兰同志说,她长期就考虑着这样一个问题:争取男女平等,争取了多少年了,为什么还没有完全平等呢?申纪兰在党的教育下,懂得了:只有好好地参加劳动,才能争取到完全平等的地位。
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刚一成立,李顺达就想:办社不发动妇女参加生产,真好比车子缺了一个轮。要想发动妇女,就得先培养妇女骨干。他把他的意见提到党支部会上讨论,大家都认为培养申纪兰最合适。从那以后,李顺达和支部委员们都把培养申纪兰当做一个重要任务。申纪兰在社员大会上当选了副社长。
申纪兰首先和吕桂兰、张雪花几个积极劳动的妇女,联合发动了十九个妇女,共同下地参加生产,打开了妇女参加农业劳动的局面。
社里原来规定:妇女参加劳动,每天最多顶半个劳动日。申纪兰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建议,当时被多数男社员否决了。申纪兰碰了这个钉子,对参加劳动争取完全平等的信念,又动摇了。
党支部组织委员宋金山同志看见申纪兰情绪消沉,便鼓励她:“纪兰,不要泄气!你提出的原则是对的。不过你们以前很少参加主要劳动,男社员们不相信你们能比得上他们,你们应该先做出样子来。你们有什么困难,我来教你们。”
春季间苗工作开始了。女社员们手巧,间得特别快。男社员们累得连烟也顾不上吸,还是落到三个女社员的后面了。到晚上评分记工时,申纪兰便领导女社员据理力争。评的结果,给三个带头的女社员,每人评了十一分;男社员中得分最多的,才是十分。她们的信心又高涨起来。……
劳动,使西沟村的妇女得到了完全平等的地位;使西沟村出现了大量更加和睦的家庭。
申纪兰在领导妇女进行生产时,并没有想到获取什么荣誉,只是想要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可是,在我们的国家里,荣誉是有眼睛的,申纪兰没有追求荣誉,荣誉却找到了她。在一九五二年冬,她被评选成了农业劳动模范。
不自满,再前进!
李顺达和申纪兰一点也没有自满。他们在集体的力量鼓舞下不断进步,在群众的教育下不断进步。他们不但在工作上团结、互助,而且在思想上、学习上也互相推动。李顺达常对申纪兰说:“你听到群众对我有什么意见,就提出来,我听到群众对你有什么意见也提出来。这样,咱们才能改正缺点,把社办好哩!”初建社时,李顺达看见申纪兰碰了钉子就哭,他就对她说:“当一个领导人,得经得起碰!群众说对了,就按群众意见办;不对,也不能哭,总得度量大才行。”以后,申纪兰就很少哭了,遇事敢大胆去做。去年秋收时,李顺达对申纪兰说:“咱俩文化程度都低,要想办好社,应该加强学习。你比我年青些,学起来比我快。可是,我不愿落你后,以后咱们都要抓紧时间学习才对。”李顺达清早自学,申纪兰晚上上民校学习。每次开会时,他们总要练习着记笔记。今年春天,申纪兰被选为长治专区的学习模范。
西沟村的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在成长。它已经由十几户、几十户发展到二百多户了。社员们充满信心地歌唱着西沟村的不会很远的未来:“山上绿油油,牛羊满山沟;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走路不小心,苹果碰肿头。”
西沟村的农民在成长。李顺达、申纪兰在群众中成长起来,又领导全村群众共同进步。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已经更坚定了,爱国爱社的动人的事情不断出现。在共产党支部的领导下,在李顺达、申纪兰热情而耐心的帮助下,更多的农民变成了生产合作社里的骨干。现在,全社有一百多个骨干分子,其中有四十九个是妇女。
从西沟村农民的身上,从李顺达、申纪兰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的国家里,新型的农民是怎样在成长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