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百岁医院“活医典”——安徽省立医院见闻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2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百岁医院“活医典”
  ——安徽省立医院见闻录
  本报记者 张振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
  “日积月累,才人辈出”。这是今日安徽省立医院的喜人景象。
  这家医院坐落在合肥包河北岸,始建于1898年。经过一个世纪的风吹雨打,特别是20年改革春风的熏陶,如今已是安徽一流的集医疗、科研、预防、急救、康复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医院。
  这家百岁医院为何能老当益壮?现任院长、党委书记袁华音教授告诉记者,关键是人才的积蓄,知识的积累,特别是历届院领导惜才如命的精神,留住了100余名敬业如命的老专家……
  (一)
  人称这些年逾花甲的老专家为“活医典”。留住了他们,就为中青年医护人员留下一本本活的教材。
  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陆正伟、徐荣楠教授,一是内科医学专家,一是外科医学专家,他们从院领导岗位退下之后,也和100余名退居二线的“活医典”一样,专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之大事。他们虽年逾古稀,仍坚持参加门诊和每周一次的医疗总查房。一有危急病人,随请随到。在病人面前,这些“活医典”总是站在中青年主治医师的后面,由他们主诊,如有必要,敲敲边鼓。
  这些“活医典”,多次谢绝国内外的高价聘请,一心一意向着惜才如命的母院,一心一意想着急于求助的病人。他们平均每年要在院内外开展医学讲座2000多次,并担任着137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导师,为省内外培养的高中级医护人才更是难以计数。他们还主持和扶持中青年医师圆满完成省医学攻关课题10多项。
  有人形容他们是:“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据院办公室主任焦福奇介绍,如今本院正副院长及各科室正副主任,基本上都是他们的得意门生。有的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是余晖尽把杏林染,老树前头万木春。
  (二)
  留住了这批“活医典”,就留住了很多危急病人的生命和治愈疑难杂症的希望。
  年近古稀的耳鼻喉科专家刘认华教授,多次谢绝赴美邀请,全心全意为省内外数百名难治或不治之症者减轻痛苦。刘教授还潜心研究组建省聋哑人康复中心。他和他的大名一样,认准了伟大的中华。
  年逾花甲的普外科专家柴仲培教授,手术细致,成功率高。他身患直肠癌,愈后仍坚持协助年富力强的新主任滕安宝主任医师查房、会诊。
  近日这家医院还传出一个“老道探瘤”的故事。有一位患者病情不明,医院请来了人称“老道”的内分泌专家程永福教授,他拄着拐杖赶到病房,追根求源,认为必须用现代化的核磁共振细查脑部。因患者早已运用这种仪器作过头部检查,但程老坚持对准额头、集中一点,再度扫描,结果确诊为良性脑垂体腺瘤。门生们服了,大家都说,“老道”真是一位医道高超的“活医典”。
  (三)
  留住了这批“活医典”,就留住了一台台活的“多媒体”。因为成千上万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属都仰望着他们。
  很多慕名前来看病的人,寻找最多的是心血管专家顾统元、血液病专家王祖贻、普外科专家王德生、李迺刚、谷新珠等教授。他们也经常风里来、雨里去,甚至披星戴月奔赴危急病人家中。一天,李迺刚教授突然接到大别山区一位农民患者的急请,他二话未说,就直奔病家,很快使患者转危为安。李老谢绝留宿,深夜子时驱车返回。次日清晨,忽然发现提包里塞进400元红纸包,他立即如数转还病家。
  这家医院还有一段“红娘”佳话。主任医师程丽如前年从医务处领导岗位退下,院方根据她的特长,让她干起病人和医生之间穿针引线的“跑腿”工作。她为人正派,思想敏捷,工作细致,笑口常开。每天从早到晚,院内院外,楼上楼下,跑个不停,急病人之所急,想医生之所想,协助院方解决了数不清的疑难杂事。人们说她是“红娘”,据记者观察,她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医务管理行家。
  正是有了这些活的“多媒体”,如今每日门诊量急速增加,病人治愈率越来越高,病人住院日期逐渐缩短,病人平均费用逐步下降,可是医院的总收入反而逐年上升,现代化的装备堪称全省一流。
  (四)
  还有两位已故的老专家,被人们誉为“春蚕到死丝还吐,蜡烛成灰泪尚流”。1990年去世的老专家吴香山,生前把祖传烫伤膏秘方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本院。这种中药软膏,对病人创口止痛、消炎有特效。前年8月去世的优秀共产党员、药剂专家伍浩教授,不仅学识渊博,还通晓英、日、俄、法四种语言,直接受教于他的门生数以百计。按他的学识,出几本专著也在情理之中,可他一本书未出,只把他的满腹经纶留给了年轻一代。直到临终之前,还留下遗言,把遗体、器官留给医院用作医学标本。他的爱院之情,敬业之心,全院上下,无不为之动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由于该院历届领导胸怀宽广,礼贤下士,依据医院的特殊需要,留住了一批又一批“活医典”,培养、造就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接班人才,使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人才断层逐步得到弥合。
  日积月累,才人辈出,才使这家老院日新月异,硕果累累。光是近8年,就连续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并连续5年巩固“三级甲等医院”的成果。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句千年古话,在这家百岁医院留住百名“活医典”中找到了注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