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观潮听涛访烟台——写在第二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及展览会召开前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27
第1版(要闻)
专栏:

  观潮听涛访烟台
  ——写在第二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及展览会召开前夕
  本报记者 刘磊 陈陆军
  夏日的烟台,十分迷人:海浪拍打着礁石,海风送来阵阵清凉。漫步东部海滨,一座现代化的建筑物正在崛起,远远望去,好像张开的风帆,拥抱着大海。她就是烟台市为迎接10月8日举行的第二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及展览会而筹建的博览中心。施工正在日夜兼程,机器声、海涛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动听的交响乐,时而如大潮奔涌,发出隆隆声响;时而风平浪静,只有细语涛声。放眼望去,沧海茫茫,潮起潮落,把这滨海小城推向了亚佩克的经贸活动中心。
  这是继去年6月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在烟台举行后,亚太经合组织(APEC)在中国的又一次重要活动。
  “APEC为何如此青睐烟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采访了烟台市领导和有关部门。
  APEC——烟台人的新舞台
  7月17日,在烟台市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市长杨金镜严厉批评了个别涉外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他接受我们采访时,谈起在会上发脾气的事,市长笑了:“没办法,我们心里着急呀。”
  其实,着急的又岂止是市长。在烟台,我们时时能感受到一种紧迫感、焦灼感。“烟台北有大连,南有青岛,我们正处在夹缝之中。”采访中,不止一次听到烟台人这样给自己“定位”。
  为了跳出夹缝求发展,烟台人早早地走出了进军国际市场的三步棋:
  1993年举办了中韩国际经贸洽谈会。
  1995年和1996年连续举办两届东亚城市交易会。
  1997年举办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
  从韩国到东亚,再到APEC,烟台人从黄海、渤海走向西太平洋,再走向环太平洋,他们迈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大,对外开放的舞台也越来越宽广。如今的烟台,已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经贸联系,全市70%以上的企业直接或间接地从事对外经贸活动,每年近百亿元的农副产品出口海外。
  APEC选择了烟台,烟台也选择了APEC。“亚佩克(APEC)”——亚太经合组织的音译,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也许并不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词汇。但在烟台,它却是妇孺皆知,这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
  烟台人深知:举办博览会,可以结识许多朋友,找到合作伙伴,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目前,全市已沉浸在浓浓的APEC氛围之中。绘有APEC标志的彩旗在街头猎猎飘扬,“人人是环境”的口号让每个烟台人都投入到争创亚太经贸城的热潮中。
  13%是怎么来的
  在烟台采访,有一组数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今年上半年烟台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4.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49%,其中出口完成1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27%,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烟台对外经贸何以能够保持13%的稳步增长呢?
  “这得益于我们较早地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烟台市外经贸委的负责人如是说。
  据统计,烟台市上半年对欧美、非洲及中东市场的出口额比去年同期猛增79.2%,使烟台在东南亚市场萎缩的不利形势下,依然保持了总量的增长。
  早在4年前,烟台人就调整了招商引资策略,把目光瞄准欧美市场,招商重点转向世界大企业。国际上著名的日本电装、丰田、三菱、伊藤志,韩国大宇,美国多纳勒和铁姆肯等30多家大企业在烟台投资。全市共批准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79个,占合同外资额的47.4%。所以,有效地减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其实,13%更是建立在高质量的招商引资水平之上的。在实现市场多元化的同时,烟台市特别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只生“金蛋”的金凤凰。这家公司的前身是烟台市纺织行业一个濒于倒闭的小厂,10年前引进了国内第一套氨纶生产线。他们边引进、边消化、边创新,使生产技术始终保持了国际领先地位,并成为全国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在许多纺织企业嗷嗷待哺的同时,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却创造了人均创利税30万元的奇迹。
  纺织业是烟台的传统产业,近年来正是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氨纶、锦纶“两纶”技术,使整个纺织业实现了由棉纺向化纤纺织的转变,也使这个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纺织业的“新生”只是烟台改造传统工业的一个缩影。十几年来,烟台市先后从国外引进生产线200余条,使60%的传统工业得到改造,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20年。在传统产业焕发生机的同时,电子、机械、建材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后劲足的新兴产业开始崛起。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这些新的支柱产业成为烟台市抵御风暴的中流砥柱,13%的背后有着如此强大而有力的高新产业支撑。
  来自外商投诉中心的意见——零
  听说烟台市政府1992年就开设了一个外商投诉中心,记者特意前往采访,结果“一无所获”,今年上半年中心的受诉次数是零,这个“零”或许就是外商对烟台软硬投资环境所打的最高分。
  如果把时光倒转10年,烟台的投资环境还让许多外商头疼。1988年,第一个到烟台投资的韩国客商李顺义先生,辗转5天,才从韩国抵达烟台。但现在,烟台直飞汉城的航班使他可以方便地回韩国度周末。
  港口、铁路、航空的快速发展,使烟台形成了海陆空齐备的立体交通枢纽。
  谈及硬环境,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阎原田自信地告诉我们:“我们不谈‘九通一平’,那是最基本的要求,只能满足一般性加工企业的需要,我们现在是为高科技企业服务,就要为他们提供纯净的水、稳压的电、充足的热、畅通的电信和净化的空气。”
  在中美合资的多纳勒电子有限公司,我们认识到什么是为高科技企业配套的硬环境。这是一家生产世界上最先进导电玻璃的高科技企业,对水的浊度、氯度、压力以及空气的净化度要求都十分苛刻,开发区所提供的高质量的服务使他们的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公司负责人说,为保证产品质量,他们要对车间的空气进行三级过滤,由于开发区实施了“蓝天计划”,空气质量大大提高,使该公司空气过滤器的使用寿命也延长了许多。
  硬环境重要,良好的法治环境、治安环境,以及周到的服务更显重要。烟台市政府对外商提供的“跟踪式”服务和服务承诺制备受欢迎。外商对烟台投资环境的满意度可以由下列数字证实:到目前为止,开发区已有25%的外资企业追加了投资,增资额达6亿多美元。
  自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烟台的一些外资企业也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对此,烟台市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韩国大宇集团与中方合资的汽车发动机项目去年开工后,恰逢韩国金融危机,使资金到位被迫推迟。为使项目顺利实施,烟台市为其大开绿灯,全力支持。海关、商检等部门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加强服务,对部分税费予以减免。现在,这个项目已渡过最为艰难的时期,生产设备正陆续到位,明年将如期竣工投产。届时,一座规模宏大的“汽车城”又将在烟台开发区诞生。
  采访结束后,我们驱车游览了开发区,这里是一片崭新的城区,有宽阔的马路,现代化的厂房,醉人的绿色,清新的空气……开发区紧连金海岸,只见大海潮起潮落,涛声阵阵,令人感慨万千:昔日的荒海滩变成了眼前的新城区。她犹如渤海湾畔一朵凝固的浪花,浓缩的不正是烟台改革开放20年来的辉煌业绩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