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山东 工程学院的“人才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30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山东
  工程学院的“人才工程”
  王学真 崔克明 陈玲
  今年5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福生被引进山东工程学院任院长,此举在齐鲁大地乃至全国高校和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
  追寻山东工程学院8年来实施人才工程的历程,人们可以从中寻觅到答案,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博士“零”的突破
  8年前,山东工程学院仅有4名教授、36名副教授。国家教委以教师职称比例不合理、高职人员少为由,曾经对他们示以“黄牌”警告。
  此时,出任学院党委书记不足一年的张复信心急如焚。
  “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这是他们在“黄牌”之下的幡然自悟。
  学院作出决定,以优惠条件,在全国招引人才。几经努力,1993年,他们终于迎来了该院第一位博士———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张建博士。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院教师的进取精神被激发出来,全院兴起了一个攻读博士的热潮。学院规定,考取博士、硕士的教师,奖金照发,职称照评。该院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博士的仪垂杰,获得了1000元唐昭千奖学金,学院也奖给他同等数额的奖金,以示表彰。他在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时,学院给他评了教授,院党委还提拔他为院长助理。如今,他正在德国进行进一步深造,即将归院工作。
  1994年,山东工程学院又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引进了3位博士。
  功夫不负有心人。8年过去了,该院教授由4名增加到66名;副教授由36名增加到237名;讲师由83名增加到347名;博士从无到有,已拥有博士、博士后和在读博士60多名。山东工程学院成了一所名副其实的人才济济的高等学府。
  (编辑点评:山东工程学院人才由匮乏到丰富的发展历史说明,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创造一流的软环境,对高级人才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强烈的人才意识,是推动“人才工程”实施的巨大动力。)
  感情也出生产力
  山东工程学院无论从其自身名气、实力上,还是从其驻地淄博市的地理位置上,都不占优势。但是,他们却以丰富的感情投入,引来一批“金凤凰”。
  1993年,张建博士决定从名校西安交通大学举家迁居山东工程学院,正是看中了学院为他搭设的人生大舞台。学院为他配备了40多万元的科研设备,为他提供宿舍和科研用房。他来的当年便被破格评为教授,成为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这是他在原校的同龄人望尘莫及的。
  1995年,学院又将留英博士、民营企业科汇公司经理徐丙垠在“不离公司”的前提下,破格聘为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当“调入”过程中遇到不少“体制性”困难后,院党委书记张复信亲自出面和地方政府共同协调,在兼顾各方利益、尊重徐丙垠意愿的基础上,学院为他制定了“网开一面”的特殊政策,由此徐丙垠成为横跨校内外的“两栖”教授。
  (编辑点评:人才竞争的成败,是“科教兴市”或企业、学院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实施“人才工程”需要领导者不仅具有坚韧的毅力和强烈的进取心、事业心、责任感,更要有一种炽热的感情。)
  不当法人的院长
  8年艰苦的“人才工程”,终于使山东工程学院有了一批数量可观的高级人才。他们决定用更大的气力为学院寻找一位“科技统领”,使学院的教学、管理和科研再上一个新档次。
  经过多方努力,姚福生院士终于成为山东工程学院聘请的首选人才。
  “不当法人代表,不定居学院。”这是姚院士的就职条件。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姚院士为山东工程学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如今,就职仅4个月的姚院士,已为学院带来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攀登B计划项目以及为山东省组织两次国际前沿科研项目,这些课题目前进展顺利。更为可贵的是,姚院士的组织和领导才能,对学院整体水平的提高将产生深远影响。
  姚福生院士说:“我是被这里人们的热诚感动了。我要在这里开展一流的科研课题研究,培养高质量的教师和高素质的学生。这样,我就对得起对我寄予厚望的人们了。”
  (编辑点评:信息时代正在使地球“变小”。改变传统观念,在对待人才问题上,确立“大人才”和“大市场”思想,确立“大服务”和“大效益”意识,十分必要。这样,许多高级人才在不“调入”或“不离本土”的前提下,将会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