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纪念李时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26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

  纪念李时岳
  □郭世佑
  李时岳教授(1928.10—1996.4)属于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史学家,长期执教于吉林大学,80年代初以副校长兼历史系主任的身份参与汕头大学的创建,晚年任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李先生主攻中国近代史,著述甚丰,蜚声中外。日前,《李时岳先生纪念文集》编委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学术座谈会,与会者就李时岳的学术思想、风格与成就展开研讨,并且达成以下共识:
  一、思想解放,勇于创新。50至60年代,当史学界以一片骂倒声评价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时,李时岳就曾以审慎的态度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1978年以后,他又以洋务运动为突破口,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展线索与趋向、基本内容、价值评判标准等重大学术问题提出新见,进而主张重建近代史学科,影响及于史坛内外。他还提出马克思主义“再学习”的建议,强调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也要发展。这些见解如今大都已转化为常识,而在当时的史学界却罕如空谷足音,甚至还容易引起误解。尽管如此,他矢志求真,锲而不舍,个人毁誉则在所不计。
  二、史论结合,自成一家。李时岳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辛亥革命史专著的作者,既具备厚实的史料基础与个案研究基础,又不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与宏观概括能力,他常在史与论的有机结合中托出自己的见解。诚如金冲及在《怀念李时岳同志》一文中所说:“大家过去往往习惯地说,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讲惯了,谁也不觉得这中间有什么问题。李时岳同志却作了细心的辨析,提出这个过程中包括着两个不同的趋势……不能笼统地称作‘沦为’。这个发前人所未发的论断是很有道理的。我曾听胡绳同志讲到,他也赞成这个看法。”在恢复高考制度后成长起来的近代史研究者中,没有阅读李时岳的论著者似不多见。
  三、诚恳待人,淡泊名利。诚恳与直率的个性特征使李时岳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吃过不少苦头,但他初衷不改,始终保持着这份学人风骨。他坚持自己研究所得的学术观点,又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面对他人的批评或误解,也能坦然处之,从来不在背后议论他人。他替同辈或后学审阅过不少论著,编辑过不少书刊,这些都是在默默无闻中进行。中华书局出版的高校教材《中国近代史》如今已逾120万册的发行大关,举世为之瞩目,而李时岳不仅是该书的积极撰稿者与多次修订者之一,还是该书鲜为人知的倡议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