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司马台长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01
第7版(文学作品)
专栏:二十年间征文

  司马台长城
  林秋霞
  很多人爬过万里长城,回来同人说起长城的壮观,说到心情澎湃的体验,有人这么说,你站在上面呀,忽然间万事皆可抛,天长地久总是这种感觉。
  我每听到这里,都很想问个清楚,到底他们说的长城是哪段长城;如果说的是众所皆知的八达岭,那我很怀疑他的感觉是真实的———因为近年来的八达岭已成了外人到了北京必游之胜地,人数之多,已经到了万头攒动的地步;四季里除了冬天游人较少之外,春、夏、秋季的八达岭便是一辆旅游车之后又一辆旅游车地将四面八方的客人带过来,带来这里拍下证明“到此一游”之照片。在这样人挤人的情况下爬八达岭长城,远望是人头,近看则是各种国籍的不同肤色的脸孔,人刚站好,旁边便有人叫你让一让,让他拍个照,你退几步,后边的人又在提醒你正挡住他的镜头……这样的长城爬起来虽说也壮观,却总也让人憋着一肚子气。
  直到来去北京多次,知道八达岭并不是从北京可去的唯一长城,才有机会慢慢做个比较。我选在一个秋天去了慕田峪长城。慕田峪给我的最深刻印象倒不在于长城本身。虽说此长城以石结构为主,一般都以十三层花岗石包砌,而且两面城墙都有垛口,这一点在外观上同八达岭便有很大的区别:我觉得慕田峪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围绕长城的自然景观。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古松树,树干像一把大伞,上托青天,下托大地;秋天的红叶又开了一整个山岭;那在身边扑来扑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我对大自然的感情,从来没这么贴近过。
  然后在一个初春里,我来到距北京最远的一段古长城———司马台长城。说它远,因为它距北京一百二十公里,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内,开车前往,需时两个半小时左右。资料上介绍它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完整地保留了明代长城的原貌。但老实说,我第一次见到司马台长城,只有震撼两个字可以代表我心里的感受。长城就是长城,就出现在面前,几千年了,长城还是在这里,但是司马台给我的感觉是,它似乎已经毁掉了,却又跑回来让你看这么最后的一眼。站在司马台长城脚下,抬头一望,什么长城也看不见,只有连绵不断的山峰,长城若隐若现地埋藏在山峦中。坐缆车到山脚,爬个四十分钟左右,才气喘如牛地来到长城上的一个烽火台。司马台的破损让我触目惊心,入眼之城墙,几乎没一块是完整的;那巍巍延延的台阶,早化成了尘与土。我想就是这种原始,才让人产生时光倒流的感觉;同前述的长城一比,前者似乎都成了电影布景;而司马台给人的感觉却这么实在,断壁残垣之下,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远古的智慧。愈是爬得心力交瘁,愈是佩服建此长城的耐心毅力。据说此长城乃是明代抗敌名将戚继光所建。戚继光不仅是一名军事家,而且精于文史,喜爱绘画,难怪司马台长城虽然斑斑驳驳,但建筑上的高度艺术化依稀可见。台阶上的砖头成半月形排列;敌楼的券顶有圆顶、平顶、穹隆顶等各种型式。令人惊讶的是,至今在保留的砖块上,还刻有烧砖的年代,部队番号;有些清楚印着“明代万历”字样,想来司马台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它为“世界级珍品”必有其原因。
  在爬长城的过程中,奇妙惊险的体验几乎时时发生,我不大明白这段长城作为防御工事的原因,老实说,我认为连飞鸟都不易来这里,何况是人?尤其其中坡度近九十度的望京楼,手脚并用地爬上去,人如吊在半空中般荡漾其中,削陡的悬崖就在另一边,一个不测,便是一个惨剧的发生,用这么样高难度的长城作为防卫重地,对自己的士兵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当时倒不觉得害怕,可能气力出尽了,没来得及害怕,要待下了山脚,回头看来时路,方发觉望京楼是那么的可望不可即。我忽然间又自私地希望最好司马台不要被开发成另一个旅游区,就让它的惊险成为它的传奇,以此阻挡那些如潮水般的游客,让它保留它旧时的宁静。站在司马台烽火台上向远遥望,一边是河北省,另一边是北京郊区,山脉是没有止境的,绿是沧桑千年的,历史是这么的久远,可是长城见证了一切。整个山丛间似乎只有我一个人,坐拥了这千年长城。那时候我才明白毛泽东写过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意境,也明白了一些人爬长城的感受,一种地老天荒,感觉了自己的渺小及这个宇宙的浩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